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九卷目錄

 思恩府部彙考一

  思恩府建置沿革考

  思恩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思恩府星野考

  思恩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十九卷

思恩府部彙考一

思恩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古雕題地。《禹貢》九州未列,《周禮職方》不載。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唐置思恩土州,在寨城山內。明正統間,知土州岑瑛有功,晉州為府。尋改思恩軍民府,添設流官府佐、經歷等官,遷治於喬利,礨石為城。四面皆高山絕壁,地生煙瘴,土人居之,易生疾病。弘治末,岑瑛孫岑濬作叛,討滅之,改流知府,轄鳳化縣。嘉靖六年,土酋王受倡眾橫亂,新建伯王守仁時以兵部侍郎總制兩廣,督師進勦八寨,撫平之後,親至喬利,見府治巉險,如處戈矛劍戟中,乃擇基於荒田驛,四野寬衍,疏請遷郡於此,即今府治也。仍以舊土屬并割田州甲地,共布九司,議設九土巡檢以分其勢,使環列於郡之左右,悉聽土府彈壓。并議割上林、無虞三里,立鳳化縣於三里。萬曆七年,左江兵巡道詳稱:「思恩自改流以來,舊土裂為九。土司初意原為分散其黨,乃數十年內,種類日悍,蔑視漢官,不但軍符不以時赴,即桀驁亦未易宰制,漸成尾大不掉之憂。且鳳化徒寄虛名,附近惟止戈一二圖,編氓不足恃,將何以善其後?請裁革。」 議割南寧府武緣縣改隸思恩府。巡撫吳文華會同總制凌雲翼、巡按陸萬鍾題准:「武緣割隸思恩,廢鳳化縣止戈兩里,仍附武緣縣編差。凡一應差徭,與九土司相兼處辦」

皇清定鼎,仍為府,編戶二十里。

武緣縣

《禹貢》揚州南境。秦為百粵地。漢元鼎六年,置鬱林郡,嶺方隸焉。吳、晉、宋、齊皆因之。梁即嶺方地置嶺山郡。隋開皇初,肇置武緣,大業元年,省入嶺山。唐初復置,屬南晉州。武德五年,置樂昌、封陵二縣。宋開寶中,省封陵,景祐初,省樂昌,皆入武緣。天聖五年,徙今治所。治平四年,撥武緣、上東、下南二鄉入宣化,撥宣化之永寧、上林之止戈入武緣。元隸南寧路。明隸南寧府,置守禦千戶所一十六里。洪武四年,撥上林、白山、述昆二鄉入武緣。弘治元年,總兵顧興祖奏撥武緣之白山、淥黎等峒屬思恩州。嘉靖七年,割止戈二里入思恩府。三十年,復樂昌第三圖。萬曆七年,割隸思恩府,併復止戈二里為一十七里。

皇清因之。

西隆州

古日南國,歷代阻化,不入版圖。迨宋始名安隆峒。明永樂間,普安土酋作亂鄰疆,岑子得聲援立功,始封安隆長官司,世襲相沿。後以嗣絕相爭。

皇清康熙五年,撫平之,改置西隆州,設立漢官,隸「思。」

恩軍民府,本州舊隸。有十二甲,附十八寨,改流以後。康熙七年,割阿能、花障二甲並賞功十八寨歸黔,存州十甲,原無都圖坊里。

西林縣

古百粵地。秦、漢屬交趾。唐未詳。宋置上林峒。明改上林長官司土官。宋、明皆土官世襲。土官姓氏世遠無稽,地分十二甲,隸慶遠府。萬曆間,土官故絕,泗城州土官併有其地。崇禎六年,為廣南府。土官儂紹周侵奪,河以西淥馱六甲屬廣南,河以東上林六甲屬泗城。崇禎末年,上林五甲盡屬廣南,惟路城一甲屬泗城,兩爭不息,至

皇清康熙三年,滇、黔、粵三省奉文委官勘清,於康熙

四年,乃將上林長官司舊地,建為漢縣,名為《西林縣》,設漢官,隸思恩軍民府。改十二甲為六里,一甲共編六十六冬。

白山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建思恩土州白山,即思恩甲地也。宋皇祐間,王青隨狄青征蠻有功,授丹良堡土舍。明嘉靖六年,岑濬作叛,新建伯王守仁討平之,因改思恩土州為「流府」 ,分布九土司,設立九土巡檢,環衛府城。土舍王受隨征平思田有功。嘉靖七年,論功晉堡為司,隸思恩軍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