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右《打更值宿》一間,前堂三間,後堂三間,內衙三間,俱覆以瓦,餘皆結茅為屋。

學署 原在學內,今圮。

際留倉 在署東二座,共六間,周圍板鑲蓋瓦。「常平倉 」 四座,竹簟為圍,上茅下木。

防守千總 俱茅屋

慶遠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慶遠府學 在城內開國坊。舊在城南,宋慶曆三年始建。崇寧三年立石鐫「辟雍」 詔於廡下。十年,知州李讓奉詔以三分錢并稅契錢贍學養士。淳熙四年,知州韓璧遷於今所,張栻有記。慶元二年,知州陳表臣置學田以助養士。六年,知州耿明撤而新之,又建閣於堂後。陳涇有記。元至元後燬於兵。明洪武初內附,學署仍舊。通判王毅重修堂齋。正統十二年,知府楊禧重建,始鑿泮池。天順八年,知府周一清重建,乃廣其制,立題名及「建學碑」 ,陳文記。成化二十一年,知府馬駉、弘治三年,知府汪溥相繼修葺。十二年,知府姜琯修殿堂齋廡,重建號房廨宇。明末燬於火。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趙開雍重建,舉人鮑傑倡首,生

員江元載捐屋以成之

宜山縣學 在府學西。宋淳熙十年,知州趙與榮嘗撥官監以修之。元末,因猺賊為亂,廢於兵火。明洪武三年,縣丞張淑廉重建。景泰間,知府周一清撤而新之。寖圮。弘治六年,僉事陳珪命知縣任球重修。十二年,知府姜琯、知縣李謐續修。正德元年,知縣徐志道、縣丞胡通,七年,知縣金《麟永》相繼修葺堂齋,立科貢題《名碑》。明末燬廢,至今春秋二祭,皆附府學。

外州縣

天河縣學 原在縣西。元末廢於寇。洪武五年,縣丞王居禮創建。七年,訓導喻遷善徙東禪寺側。正統七年,署縣事照磨何政「復徙城北,即今地重建殿廡、門堂、齋舍。景泰三年燬於賊。成化二十二年,知縣楊榮修葺正殿,重建堂廡、齋舍,規制復新。弘治間,知縣史玹、正德八年知縣魏朝陽、十五年知縣尚汝弼,俱重修。」 崇禎六年,知縣楊文煥捐資修葺,一時煥然。日久傾頹,瞻拜無地。

皇清順治十五年,開闢官斯土者相繼建修,俱屬「草。」

舍,近遭偽逆蹂躪,盡行燬壞。大兵恢復以來,僅存茅棚一架,供列木主,風雨不蔽,荒草連山。今於康熙二十一年冬重建。

聖殿東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等屋,《文昌尊經》二

閣,俱在廟後。名宦祠在學宮右。鄉賢祠在學宮左。「三元祠」 在廟左。祀宋馮簡公。

河池州學 在州治左。初為縣,無學。弘治十七年改為州,始設置焉。次年,知州何昱、學政張翰創建殿廡、戟門、櫺星門、堂齋僅覆以茅。嘉靖四年,知州周錢改移州治,重建。

聖殿、明倫堂於今州左。萬曆九年,知州梁紹震重

修明末久圮至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王玉麟重建,遷之山半,易瓦殿。

三間今復圮

思恩縣學 按《縣志》:「本邑係苗蠻地,唐、宋、元以來,文教不及。自明萬曆三十六年始建學宮,置博士弟子員,廩膳五名,增廣五名,附如例。崇禎十七年兵火,廟毀廢。」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翁世庸因地處荒僻,工匠不備。

聊循舊制,蓋瓦殿五間。康熙八年,知縣謝銓復建明倫堂三間,啟聖祠三間,戟門五間,東西兩廡各二間。至偽逆變亂,土宄攻劫,明倫堂、啟聖祠止餘數瓦,聊蔽風雨。戟門、櫺星門兩廡,俱傾圮無存。署縣事劉元泓重修。

荔波縣學 按《縣志》:「本邑為六苗生聚之地,不識《詩》書,原未設有學校。」 知縣劉棻覽風俗之殊異,懼人性之悍頑,爰建義館,教訓蒙童。至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具文詳明,捐資鼎建學宮於南。

門內又復詳請衣頂,給苗童莫子志、滕世祿等,習禮相贊。至今學校或可漸興。

龍溪書院 在府城西門內。原宋黃山谷講學處。嘉定九年,權州事張自明以黃太史謫宜時,曾僦居於此。即舊址建祠,塑孔子、顏仲像。創講堂,上為魁星閣,東西翼以十室,為齋四,曰「共學」 、「適道、與立、與權。」 前為重門,有池,曰「墨池」 ,亭,曰「寶華亭。」 延師授生徒,捐資置田以贍焉。有記。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