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蒙江 按《通志》,「北流以西,灌白馬等處田。」 流馬江 合龍江,按《通志》,俱在永泰里,灌常道等處田。

江陂 按《通志》:「水東流灌郭夏田。」

王陂 、漫、滑水 、全水 、龍瀨水 ,以上俱灌田。

大署源 。按:《通志》:「灌廣旛等處田」

洛壽橋陂 、新南關陂。

宥勞泉 按《通志》:「在中里,南出北流。」

官峒水 ,按《通志》:「源出官峒山,可灌田。」

黃麻達塘 按《通志》,灌潭藏中團等處田。婆寨泉 按《通志》,東流以南,灌本寨田。

覃塘泉 按《通志》:「西流。」

橋養江 按《通志》,從山溪北流,灌橋頭等田。謝莫江 按《通志》,在順安里。

苧流塘 按《通志》:「穴地出灌舊軍城田。」

天河縣

東小江水 。按《通志》:「灌羅城田等處田」

蒙隘水 。按《通志》:「灌古黎思農三里田。」

三潮水 ,按《通志》:「在縣西十里,一日三潮,可以灌田。」

芭芒寨泉 按《通志》:「灌思合兩岸田。」

東川巖 西川巖 灌古陂 。魚梁 按《通志》俱灌田。

監潭 按《通志》:「四水合流,灌歸仁里田。」

陵峒水 。按《通志》:「灌養富祿里田。」

河池州

懷德陂 按《州志》:「在州城西二里,水自西來,環遶陂下,灌陽村、上下三村,田二百餘畝。」

羅家水陂 按《州志》:「在都銘里,灌下蕩、鹽田等田千餘畝。」

蔣村陂 按《州志》,在英羅里,灌田千餘頃。官村陂 按《州志》,在惟建里,灌田數千畝。疊石砅 那壇江 ,按《通志》,俱灌溉甚多。懸崖泉 在州南 ,按《明一統志》,「可溉田十餘頃。」

思恩縣

愛陂 按《縣志》在安黎里,發源翁江休巖山下,灌田五頃餘。

上善泉 按《縣志》,在西里上善村,灌田四頃餘。飛洞泉 按《縣志》,在北羅村,泉自洞中流出,灌田五頃餘。

石巖洞 ,挨村砅 ,俱資灌田。

荔波縣以及三土州、一土縣,《水利》、「府縣通志」 俱不載,無考。

慶遠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宜山縣附郭。

慶遠府城池 :「漢築土城,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易以磚石,周四百五十三步,為門四,是謂舊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開設慶遠衛,拓東門外地築城以廣之,計五里五十八步,是謂新城。」 中通為一,共周圍一千二百二十九丈。因黃山谷居舊城小南門,有南樓之厄,民不忍行,因而塞之。總新舊城門有六:東曰永安,西曰永定,舊南曰鎮安,新曰武定,舊北曰拱辰,新曰泰和。弘治元年,知府江溥以北城附江,其險可恃,獨東、西、南三關平曠受敵,乃雇工鑿壕,深二丈,闊一丈五尺,延袤凡三千丈,引官陂水注之。正德十四年祲災,民多殍亡樓,焚城圮,衛指揮王璿中修復。丁亥,賊覃明珂變亂後,多傾圮矣。今棄新城,修復舊城,凡四門。按《縣志》:「宜山舊有土城,在江北岸宜山下,今江北宜郭河池所」 ,城在德勝西五里。永樂二年,命內官雷春修築。城有四門,周圍廣四里許,以扼七十二峒之衝。

外州縣

天河縣「城池 ,舊無城,東南依山為固,西北築土垣圍之。有壕,為門三,覆以磚茅。自明萬曆十九年,遷縣治於西鄉原,築土城,週圍木架,上蓋竹笆,以防春雨。明末傾頹。」

皇清順治十五年開闢,仍照舊基,周列木柵圍縣署。

於城內開東西南三門,以通行走。按《通志》:明正德十二年,知縣尚汝弼補築土垣,增高三尺,掘壕增深一丈,又增築外垣以護之。

河池州城池 原係懷德縣。明神宗朝,因地連三土《州猺蠻》,遂改為州。在今治東一里。後遷今治,築土城一座,蓋瓦串樓二百七十二間,寬五尺,高一丈二尺。為門四,曰「迎恩、定遠、鎮遠、歸仁。」 後塞北門建樓三座,設守兵三十名。明末流賊盤踞,拆毀不存。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李若璘勸諭里民分疆修築。

周圍土垣,高可一丈,非城制也。按《通志》,舊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