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2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三卷目錄

 慶遠府部彙考一

  慶遠府建置沿革考

  慶遠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慶遠府星野考

  慶遠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十三卷

慶遠府部彙考一

慶遠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古百粵地,天文翼軫分野。秦屬象郡。漢為交趾、日南二郡界,後淪於蠻。唐始置粵州,乾封中,改曰宜州治龍水縣。天寶初,改龍水郡屬嶺南道。乾元初,復為宜州。五代時,為楚馬氏所有,後屬南漢。宋平嶺南,仍為宜州,屬廣西路。宣和初,置慶遠軍節度使。咸淳初,改慶遠府。元至元中,改置慶遠路。明洪武初,復為慶遠府。領一州四。縣三。土州一。土縣三。長官司。

皇清因之。

宜山縣

本唐龍水縣,為宜州治。宋嘉祐間,省洛曹縣入焉。熙寧間,又以古陽二縣省入。宣和間,改為宜山縣。以舊治居宜山之陽,龍江旋繞,故曰「宜陽。」 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天河縣

在府城北九十里。古百粵地。秦漢迄唐俱置,隸宜州。宋初因之。大觀初,割隸融州。靖康初,復隸宜州。元仍舊。明初立為縣,屬慶遠府。舊縣治居東鄉,至萬曆九年,因新附里地遼闊,控御維艱,遷縣治於西鄉,總轄通邑。

皇清因之,編籍一十八里。

忻城縣

按《縣志》:古百粵地。唐置芝州,改忻城郡,後復為芝州。宋廢州,置忻城縣,改隸宜州。元仍舊,以土官莫保為八僊屯千戶。明洪武初,設流官知縣,罷管兵官,籍其屯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宣正以後,猺獞屢亂,知縣蘇寬不事事,而獞老韋公泰等舉莫保之元孫敬誠為土官,蘇寬為申。監司具奏,授敬誠世襲知縣。時一邑二令,權不相統,流官徒擁虛名耳。繼寬者益不能振,猺、彝為梗,諸錢穀甲兵盡入土官掌握。流官知縣恆佩印僦居府城,而土官長子孫世有其地。敬誠死,孫魯襲。弘治間,總督鄧廷瓚與土官為市,奏革流官知縣。而土人韋涓為內監官用事,陰主其議,始獨任土官,以印授之,仍屬慶遠府。魯死,子繼清襲。繼清死,子廷臣襲。廷臣死,子應朝襲。應朝死,子鎮威襲。鎮威死,子志明襲。志明死,子恩光襲。恩光故,絕,胞弟輝頂襲,被叛目莫貴、莫良護等謀殺輝胞弟恩達頂襲。恩達死,子猛襲。

皇清定鼎,順治九年,猛來歸,予世襲。後猛被族目殺。

死,子宗詔襲。宗詔以目疾不能管事,康熙二十四年,詳長子元相替襲。按《府志》云: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唐置芝州,治忻城縣。天寶初,改忻城郡,屬嶺南道,後復為芝州。宋慶曆間,廢芝州,以忻城縣隸宜州,元仍舊,明隸慶遠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河池州

在漢為交趾、日南二郡界地。唐曰智州。宋懷德縣今州治西四圍高岡,即其故址。後改為河池縣。明洪武間,改為序州在今州治東一里,後倚屏風山。永樂初,改為河池州。嘉隆間,知州錢以數罹火災,遷入今治所。舊編一十一里。萬曆初,割南丹土州之中、下二里附本州編一十三里,又割東蘭那地土州各三里,是為「三旺」 、六里州同隸焉。本州共編一十九里。領縣二:思恩荔波。

皇清知府李學禮詳明。不相統攝。按《通志》:「在府城西。」

二百一十五里。本唐羈縻智州地。宋置河池縣,隸宜州,以冨力縣省入。大觀初,即縣置庭州,改縣曰懷德,尋廣州復改為河池縣,隸宜州。元因之。明洪武初,又省三旺州入焉。正德間,尋陞為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思恩縣

漢時為交趾日南界。唐高祖以李靖為行軍總管,討平蕭銑。靖踰嶺至桂州,分道招慰九十六州,宣德化,示禮義。南酋納款,嶺表率平,是地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