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灘或謂馬援鑄銅鼓於此,或謂灘聲如鼓。真僊巖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五里。仰視高遠,青白石錯雜,如列仙靈壽谿,貫串中出玲瓏清響,如環珮聲。中有白玉石,巍然如天尊像。舊名靈巖山,又名老君洞。宋咸平中,改為真仙巖。太宗頒御書百二十軸藏於內,張孝祥磨崖大書:「天下第一真仙之巖。」

鐵船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三十里,遙望其形,彷彿船尾。

寶積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五十里。其山兩峰相連,產鐵及盧甘石。

石門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北,崖石峻削如門。

雲際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十里。出雲必雨,有翠玉、寒碧二泉。

聖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治北四十里,有舜廟。

天堂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有泉不涸。老人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南四里。登者俯視萬象如在雲際。」 又按《明一統志》:「舊傳嘗有老人拄杖悠揚其上,山半有洞,高峻不可登,旁有一穴,人因其勢增建屋閣,憑欄一視,如在半天。大江橫其前,支流遶其下。」

德巖 《府志》無。按《通志》,彈子巖產石甚圓。玉葉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北四里。下一石如虎,上一石如龍,謂之龍吟虎嘯。

劉公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南四里。紹定間,都守劉繼祖命寺僧智性闢之,因名。

採藍洞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北石上有硃書「採藍洞」 三字。

靈壽溪 ,在縣南五里。舊傳僊人投丹於中,飲者皆得延年,故名。

古鼎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南。

靈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真僊巖後。

藍洲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水漲不沒。都博塘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南十五里,寬百畝。

《長塘 府志》無。按《通志》:在上團。冬不涸。

潭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又名融水。源出懷遠縣,下流與背江、思回江、玉華江、丹江、靈壽溪水合歷城縣,入於柳江。

《清潭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七里,其深叵測,流入靈壽谿,通真僊巖。」

來賓縣

古叢山 按《縣志》「去南三里界。」

龍鎮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治北一里。賈利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昔有賈人到此,與烏蠻貿易。

石牙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象牙。

金峰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六十里,下有泉。

居松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五里,頂有一石如盤,可貯水。

思玉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昔人有得玉於此,後再求不獲,故名。雙泉巖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一百里。下有泉,冬溫夏涼,士人多於巖中肄業。舊傳山中常患無水,忽一日雙泉湧出,因名。

白雲洞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二十里,山水極佳,為邑人遊賞之地。」

白牛洞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南六十里,中有白石,狀如牛。」

雷江 ,毛雷捕魚於此。

蓬萊洲 按《縣志》「居河近南五里界。」

定《清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北。

牂牁水 《府志》無。按《通志》《水經》縣合大江。白馬溪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

大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源自遷江都泥江,流合賀水,至此又合雷江,入柳江。唐柳宗元詩:「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茅是海邊」 ,謂此。

象州

東剛山

鳳凰山 按《通志》,在州東

雲鴈山

貴人山

白面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南七里,石壁屹立,橫截大江,中多白石,俗名掛榜山。」

獅子山

象山 按《通志》:「在州西五里,山下有石刻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