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言固多,然實巧畫不能設色,瑰詞不能傳神,不知孰

生化,孰經營至是也。旁有大壑,澄泓不測,或曰群龍 家焉。愈南窈窔,偃崎傴僂。行數十步,又復弘衍其奇, 視前未肯下。又數百步,為曾公巖,約共里許,睹天日 矣。度石橋,始出洞,休慶林觀,咸若超然自世外歸。引 觴各舉其奇,不能悉。胡子曰:「巖奇獨珍閟固隱,不一 暴其倪。雖予亦嘗少之,豈誠所謂深藏若虛」者也?雖 然,使非能真際其奧者,縱獲聞予言,尤不能悉也。

《游還珠洞記》
前人

還珠洞,即伏波山前麓。濱江穹起谷張,中垂二石,瑩 潔如磨,一不及地線。《許志》稱有紫白二蛟相向,弗之 類也。左右石轉相通如夾道。後有數穴,相傳昔有漁 父從穴深入,睹物如犬熟寐。旁有一珠拾歸。或謂曰: 「此龍珠也。」恐觸其怒,戒令還之,故名。又云名由馬伏 波,載薏苡經此,誤謂珠也。皆不可知。洞中獨宋刻最 多,其下皆平石,懸水上,若與波下上,予欲延矚久矣。 適余友少微邊子從西蜀至,因送之鎮,邀共覽焉。邊 子謂「蜀山雖崇峻,選洞遜西粵矣。」同游即萬、桂二公、 錢將軍暨予,凡五人。

《陽朔山水記》
曹學佺

人知灕水之分於湘僅得十之三,而不知湘源之分 於灕已得各半。余攷陽朔縣之名而始知焉。夫朔者 北也,海陽山與靈川直,其位置在興安縣之南、陽朔 縣之北,各八九十里,故縣名陽朔。取之海者,泉盛大 之稱,水北曰陽,故山名海陽。其水北趨而分湘、灕者 為龍巖,又東南出泉曰掉巖,其水下陽朔,一山二巖, 分湘、灕、朔為三水,故俗諺云:「三山海陽。」而《漢書》亦曰: 「或下灕津,或下陽朔也。」《湘中記》云:「湘水之出於陽朔, 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入於其中。」是知陽朔亦 湘源也。唐吳《武陵縣廳壁記》云:「群山發海嶠,頓伏騰 走,千里而北。又發衡、巫,千餘里而南,咸會於陽朔。陽 朔經四百里,孤崖絕巘,森聳駢植,類」三峰九疑,析城 天柱者,凡數十里。以今觀之,海嶠、衡、巫諸山會於陽 朔者,蓋指海陽山而言,非陽朔縣也。縣隋時置,蓋分 自始安者,而金石古文有「漢陽朔磚」四字,是必以陽 朔山而摶埴焉者也。陽朔之水入灕者,在縣理為都 荔水,以岸旁出香草,漢樂章都荔逐芳即此,一名都 利。注《水經》云:「灕水又南逕都利山者也。」又東暉水在 縣西北,雙月溪在縣東南,各三里許,達於桂江。又西 溪發源西山,曲折繞明珠洞前入桂水。又縣北三十 里之興平水,源出寶子山,南流者為興平,與桂江合。 余艤舟而上,興平有巨石可憩,時樂其山水環抱而 寄宿焉。其是日之遊於塘山,山下湧泉,瀦流為淵,傍 有乳洞,穗滴珠流,觀源之水出焉。洞室層別,前黝後 明。穴舟以入,中塞復通。或臥而撐,或炬而視,或風摶 衣,或睍浸咡。雖端州之星巖,金華之三洞,致相彷彿, 而幻奇莫能敵也。又西十餘里為犀潭,龍濟、松江二 橋水匯處,中有石穴,云犀所藏。岸傍細草如茸,呼曰 「犀草」,可編而席。又二十里而舟中忽聞如雷鼓者,亟 啟窗視之,則有飛泉湧自山椒,懸石百級,飛舞而下, 如掛銀河,入於桂水。余曩作《瀑園記》,謂桂州多山而 少瀑。及觀此,始悔其言之誤也。余前一夕宿於龍頭 磯,而觀所謂荷葉洞者,洞中懸石如張蓋,垂垂下覆, 旁窺則似衰荷敗葉之裊裊從風而墜,已詫其甚奇, 而不意明晨之得觀瀑於空,穴舟於崖,又及宿興平 之為愈快也。然自桂入朔,首繡山,次畫山,彩翠交錯, 峰巒秀麗,各如其名。將至縣二十里,則有寨山四,固 稠塞,湖南馬氏之所戍也。其下為讀書巖,唐曹祠部 鄴之讀書於此,今之祠。祠部在龍頭山,其家耳。後捨 為慈光寺,寺久亦廢,故解大紳詩有「年深寺廢無人 住,惟有古巖聞讀書」之句。近日邑李廉莫以光始興 復之,余另為記。又過碧蓮山,危巒疊嶂,簇如蓮花,縣 治扆焉,即唐沈彬詩「碧蓮峰裏住人家」者。縣之左峽 為屏障山,正方如屏。宋陶弼詩「群境尖中折,人家缺 處安」是也。治南數百武為鑑山,其石光瑩,時見人物 車馬之狀。又五里為鳥山,濱江,其形如鳥,舒翅「而立。」 又有東人山,去縣東南十五里,狀似人冠帶而拱揖。 其西亦有石,如人冠帶,若坐而受之者。此皆得自舟 中,意其或異,杖策以從,尚嫌其流之迅,然一日為三 日程矣。而車馬之路,則繇縣背,即吳武陵所稱「凡數 十里,群峰森聳,如樓如闕,如竿如旗,如陣將合,如戰 將潰」者也。規之當在縣南北各二十里間。北至翠屏 公館,則如劇之將畢,眩之將收,看場人散,嘖嘖嘆息, 尚在喉吻。南入廣福巖,是窺武庫之始,有若堂殿,有 若幢旛,有若龍爪,有若燕巢,而外則溪橋雜樹,蔽虧 道左,宛若桃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