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松木    》《杉木    》《楓木》。

竹屬

單竹    、黃竹    、石竹。

蒲竹    。觀音竹   。著竹。

大頭竹   、簕竹。斷腸草 ,一名葫蔓草,食之斷腸,香油、羊紅灌之可愈。

羅定州古蹟考        州志

本州

晉康郡 ,在州治北八十里。晉穆帝五年,分蒼梧地為之。未幾,改「平原。」 梁天監元年廢。今為晉康司。

瀧州 在州南一百里順仁鄉。梁天監六年設。今城隍廟現存神像鐘紐俱在。隋大業六年,改為永熙郡。

竇州 在州南二百里,即南扶州。唐分懷德為信義,立南扶州,寄瀧水。猺平,改南扶州為竇州,今之高州信宜是也。唐武德四年,廢永熙郡為之。太宗六年,改南建州。八年,改藥州,十八年廢,復瀧州。按《明一統志》,竇州在信宜境。今舊志圖經南有古竇州營,即遺址。今呼平竇。

開陽郡 在州南五十里開陽鄉。唐元宗天寶元年,改瀧州為之。肅宗乾元元年,又改復瀧州。康州 ,在州北二百里。宋太祖開寶五年,廢瀧州立焉,以瀧水隸之。紹興元年,陞為德慶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德慶路總管府。二十九年,改為德慶路。明洪武元年,改為德慶府。洪武九年,改德慶州,轄瀧水。

龍鄉縣 ,在州南一百里順仁鄉。晉穆帝間分端溪地置之,尋改「平原縣。」

瀧水縣 在州南一百里順仁鄉。梁天監六年,析平原縣為瀧水開陽。《正義》「瀧水即瀧州內縣也。」

開陽縣 ,在州南五十里開陽鄉。秦立南海郡,領縣十八,即開陽縣於此。後唐元宗天寶元年,改為開陽郡,後又設復瀧州,遂廢此而為鄉,曰開陽鄉。其縣基址尚存,今呼為舊縣。

懷德縣 ,在州南五十里開陽鄉。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十八年廢。

正義縣 ,在州南五十里開陽鄉。隋開皇八年置,尋廢。唐武德復置,尋併入懷德。

舊永順縣 在東安芙蓉都。唐武德中置。宋開寶五年廢址尚存。

舊都城縣 在西寧都城鄉,宋設。晉開寶四年廢。今城址尚存,為都城巡檢司。

舊儒學 。元大德八年,縣令陳澤遷邑今治,始建在南城之外,即今之南平《墟表》。明景泰二年,縣令周剛徙入城內,即今之揆文館。正德二年,縣令翟觀徙縣署之右,即今城隍神道處所。萬曆十一年,州守胡相又遷於城西南隅。天啟元年,兵備蔡善繼以「學宮薄於城南,講堂湫隘,不特教無所施,而神亦安所托?況望其感士氣而毓人文哉!」 乃卜遷於龍腦岡東山之前,

皇清順治五年,署兵備李士璉又於東山遷回今地。

古愛松亭 在南門外。明正統間,僉事彭琉植松,縣丞魏瑤建。亭今圮,有基存。

古雙龍勝概亭 明成化十年,僉事陶魯建。東曰「思忠」 ,西曰「退補」 ,後曰「拱北。」 南鑿一池,中有小丘,作亭,曰「澄心」 、「思忠。」 亭前闢道一百二十步許,習射其間,俗呼「小教場。」 今廢。

古道場 在龍龕山。山有石峒。唐高祖武德四年,里人原永寧縣令陳普光於此建道場,祀諸佛像。其石上天花、諸佛丹雘,迄今如故。正殿三間,左觀音一,右釋迦二,兩傍羅漢。武后聖曆二年,有陳集撰序。石刻幾千言,字多用武氏新制,大都梵語不經,然千載遺跡,姑錄一二,以遺好事者。其略曰:「巖巖石室,鬱鬱禪枝。五門清靜,入解漣漪。神高習海,道溢須彌。欲求蟬蛻,長津在斯。龕自天工,室維地軸。石磬長懸,洪鐘不著。無假棟梁,自然花藥。掩室杜口,何憂何樂。爰飭金繩,於斯勝境。圖像畢備,雕礱咸整。雲起山窗,花開蓮井。蕭爾閒曠,悠然虛靜。中宗時,張柬之嘗遊此賦詩,後人因增祀公及陳集原於此。」 《百卉錦 》羅旁。石口有石,對面望之如僧首,俗呼和尚石。昔陸賈奉使泛舟至此,默禱說粵稱臣,以錦裹石,為山靈報使,還舟至此,搖棹不移,始悟未有以報,乃募人植花卉以代錦。後人立陸賈廟,猺熾時咸祀此石以祈福。宋乾道間,梁竑入都,艤舟山下,夜夢有客自稱陸大夫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