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郭某,始委邑典史李黎生創築土城,歲久圮。成化初,主簿楊禎築一里許。弘治戊申,知縣韋《裘甃》砌以石,周圍四百丈餘,高一丈餘,開三門,上各建樓,東迎恩,南歸仁,西通潮,北建望海樓,因河為池。正德七年,知縣李茂重修,增高雉堞一尺。嘉靖三十一年,海寇攻城,知縣許應龍討平之,周圍浚隍,修望海樓。崇禎十「三年,于東、西南三門,各築子城。」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吳𦒎重修,周圍增高雉堞一。

尺樓鋪門扉更新

定安縣城池 ,明成化丙戌,都御史韓雍案驗開築。戊子,通判陳度砌城基,周七百七十五丈,尋以工程浩大,議罷。正德間,知府王子成、歐陽傅、謝廷瑞相繼募工,運石包砌,至己卯始「完。周圍五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四尺,雉堞一千一百九十二啟東、西、南三門,上各建樓。城北近江,餘三面共浚壕三百餘丈。嘉靖乙巳」 創開北門,副使胡永成以「不利」 復塞。

皇清以來、仍其制,常修葺之。

文昌縣城池 ,自元至順遷治,未立城池。明隆慶壬申,兵巡道陳復升議,「委知縣顧乃猷審計丁糧,運石包砌,周三百五十丈,闊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啟南北二門,南曰南薰,北曰『拱北,東一小門,門樓三,鋪十四。西南濱溪水,東北以田為壕。萬曆壬辰,縣丞蔣梯詳議,增高城垛馬道各三尺,南北二門,樓二,鋪八』。」 乙巳,地震傾圮,復葺。崇禎壬申,縣令魏懋績塞南門,開乾門。乙亥,仍復舊制,改南薰曰「圖南。」 己卯,縣令周廷鳳增設月城。

皇清順治十一年,土寇潘宗聯、吳滎為亂,重修隨圮。

康熙元年秋,大水,垣崩七十餘丈。邑令鄧生柏城守拓,福祿葺補。適司理姚士升蒞邑,同督成之。六年,縣令沈彲重修鋪前土城 。「明嘉靖甲寅,知府張子弘因賊焚掠,招兵營守,始立土城。隆慶後,為澳黨所據。己丑澳平,議設參將府。辛卯,參將邵曾和委文昌典史管汝賓、千戶周宗彝,協兵民運土石,築于舊城東山」 ,旋亦傾壞。壬辰,參將𥟖國耀議遷築于澳賊李茂舊穴,後罷守官,城亦隨毀;今設營,置官守之。

清瀾所城 舊在邑之青藍都,明洪武壬申歲,千戶陳良督造。「萬曆甲戌,賊林鳳攻陷。辛巳,千戶朱懸、縣令羅鶚徙建於南矺都陳家村,築以石垣,周圍三百五十丈,闊一丈,高丈有八尺,雉堞九百。」

皇清康熙元年秋,大水,圮壞百餘丈。七年春,千總倪

灝葺之

會同縣城池 ,舊未有城。明嘉靖庚戌,督撫歐陽必進始命知縣陳儒築砌三門,架樓置扁,北「拱極」 ,東《賓陽》,南「萃和。」 隆慶壬申,兵巡道陳復升親勘興築,周圍四百丈,高一丈五尺,闊一丈。萬曆乙酉,壞於大水。知縣徐應麟重加修葺,增鋪於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黃信讓捐修城垣。七年十月,颶。

《風霪雨崩》,壞城牆,知縣曹之秀、訓導梁英裘同捐助修。

樂會縣城池 ,自唐顯慶庚申置縣,迄元至元丁亥遷治調懶,大德庚子再遷今治,皆未建城。明隆慶壬申,賊燬縣治,兵憲陳復升躬勘城址,命知縣張綱計工運石砌,周圍三百八十丈,橫直百餘丈,啟南北二門。萬曆丁丑,知縣彭大化環鑿以壕。崇禎年間,知縣王懷仁、陳蕃增修,後知縣李時興復鑿開縣前正南門,榜曰「來薰。」 後以歲凶,閉塞不行。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林子蘭復開,從中街路直出達

《朝陽市》今南門復塞。

臨高縣城池 :明正統間,按察使郭智命知縣徐瑄創,壘石為垣,周圍六百丈,高一丈,譙樓、門路俱備。正德間,知縣周讓、梁高相繼以石,增高二丈三尺。鋪八,雉堞八百五十八。東、西、南三門,因河為池,北倚山岸。嘉靖己酉,知縣陸湯臣重建門樓、鋪舍。丙寅,通判楊表增築東、西門月城,扁曰「東安西阜」 ,及建東西二關。隆慶戊辰,知縣李棟增高雉堞二尺,廣馬路一尺。壬申,通判阮琳復浚壕塹。萬曆庚辰,縣丞黃思德移北門於西巷立市。

皇清順治十七年,河漲城崩,知縣蔡嘉禎捐貲修建。

康熙十一年,颶風大作,東南城堞幾沒,知縣陳垂重為修理。

儋州城池 ,相傳漢儋耳舊城,在今高麻都湳灘浦,樓船將軍楊僕所築,僅二百六十步,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