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加,若三清諸像亦完。觀後舊有見遠堂,邑宰王中行改創亭宇,扁曰「道家山。」 左右復有景星堂、紫霞禮斗壇、仙履亭,俱廢不存。本觀道田地五頃八十畝六分,糧米二十一石六斗四升一合。文昌宮 按《縣志》:在道家山鳳凰臺側。宋淳祐間縣丞黃閶所建,奉梓潼帝君。前有景星堂,兵火後俱廢。元皇慶季年,權縣郭應木塑梓潼像於上清觀真武殿,仍扁曰「文昌宮」 ,久廢。明洪武壬申,南海衛指揮常懿重建,後為風所壞。洪熙元年,羽士王秀野等協力重建,煥然一新。修慧院 按《縣志》:在縣東監南山南。漢大寶三年,內承宣使劉廷威鑄鐘二百五十斤置院中,後改慧雲寺。宋紹興二十三年,邑宰姚孝資移置寺額於東莞鐘歸海光寺。紹興間,邑宰張勳取鐘還慧雲寺。明永樂間,為盜竊去。

獅子院 ,在城西郭,係硝礦地,歲納硝礦銀一兩餘。明崇禎六年,城西善信建。諷誦祝釐,時修懺會。

正覺庵 在城東郭,白衣庵相連。明天啟間,邑人封君李榿倡眾信同建。

慈度庵 在城北郭。明天啟間,邑人溫迪元建。為祝母壽,結放生社,歲凡四舉。湛持閣在庵東,上供準提佛母、菩薩,莊嚴莫比。「依慈院」 在庵與閣之間,為迪元依彭夫人之院,故名。

圓通庵 在城東一里。明萬曆間,醫士黃維侊同眾募建。

楞伽庵 在城西五里大蓈巷。明天啟間,邑人何岷鎮、張履初、張二果暨會友放生,因建為會地。邑宰李模額曰「小楞伽。」 立有清規,不募緣、不應赴數款,四時禮誦放生,歲以為例。

廣惠庵 在城東四十里石岡村,邑人進士黃應華兄弟倡建。為資報先慈,冥福淨侶祝釐,雅為邑中勝道場地。

萬壽庵 在城東二十里茶園村,邑人建,歲久壞。明天啟間,邑人陳其琛同眾復募建。符兄表崇友為之疏。崇禎九年,水淹圯,復募修。

瑞石庵 在琥珀坑亭岡嶺。邑人黃天徹建白馬庵 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耆舊相傳,舊有神人騎白馬見於此鄉,因名其地曰白馬,建石塔以鎮之。宋紹熙間,邑宰張勳始建新庵。後夢之神,刻碑志其事。

杯渡庵 按《縣志》在杯渡山。

慧善庵 按《縣志》,「在官富場。」

然公庵 按《縣志》:「在深溪山龍潭上,久廢。明宣德七年冬,鄉人於山兜村建庵奉之。」

從化縣

太平寺 在楓園鄉

北山寺 在城北外

王樂寺 在影田鄉

靈孚閣 ,在錢岡鄉。奉《洪聖大王》。

懷聖寺 按《縣志》,在馬村堡。

萬壽寺 按《縣志》:「在北帝廟後,千戶童斌建,順治十八年,知縣孫繩捐俸重修。」

白衣庵 按《縣志》,在城東北五里,邑人鄧超建。觀音庵 按《縣志》,在風雲嶺。庵依觀音巖小構,俯臨絕壁,有時雲雨反在下,非窮日之力不能登陟。

帽峰庵 按《縣志》:「在帽峰之巔。其神顯赫,質禱輒應。四方迎致,殆無虛日。」

龍門縣

萬壽寺 按《縣志》,「在城西門外,知縣李萬寧於明萬曆十二年建。」

元妙觀 按《縣志》,「在萬壽寺後,邑人譚文易送稅田三畝為址。」

新寧縣

西巖寺 在西門城外

白象寺 按《縣志》,在德行都獨岡村,香火田地塘三十畝。

金溪寺 按《縣志》,「在文章都,相傳鍾鼎煉丹於此,久廢。」

靈湖寺 按《縣志》,「在廣衛城東,有香火田三十四畝三分一釐。」

寶國寺 在平康都

觀音堂 按《縣志》有二,一在文章都黃沙村,一在縣東郊紗帽山之麓。

觀音巖 在城西門外一里。

普陀巖 在縣西郊

六祖堂 按《縣志》,「在靈湖寺左,堂前有菩提樹一株。」

塔二座 按《縣志》,一在城外連珠山頂,一在縣西麥坑村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