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橫石渡 在縣西五里

攬陂渡 在縣東五十里。

江鎮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

九龍渡 在縣東三十里。

突水渡 在縣東四十里。

龍仙渡 在縣東一百里。

三合渡 在縣東八十里。

英德縣

何公橋 在城西壽英坊下。宋郡守何智茂建,蘇軾「銘。」 「明洪武間廢。永樂間,知縣洪友信修,改名通遠。」 嘉靖間廢,知縣何世綸重建,復呼為「何公橋。」 胡澧《記》。

萬福接龍橋 在縣西二里。按《縣志》久廢,明萬曆十七年生員李萼等募修。

帛鍾嶺橋 在德岡都。按《縣志》,「明萬曆十五年,耆民曾昌、鄭青雲等募建。」

平山鎮橋 在縣南一里。按《縣志》,「明萬曆十七年監生鄭子龍、耆民羅廷胡等募建。」

登雲橋 在縣南一里。按《縣志》,「明嘉靖三年,鄉民疊以亂石,十九年監生朱應徵修。」

滑石橋 按《縣志》「在縣西八里,明正統八年建。」 安陸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石角水

德恩橋 在龍脛、上馬頭。按《縣志》,邑耆何深造。官洲橋 按《縣志》,在龍脛、上馬頭。明嘉靖九年耆民周方瓚建。

塔橋 按《縣志》:「在塔橋鋪,通官路。」

官橋 按《縣志》,「在清溪上。」

龍門橋 邑人周子通建,砌。

湞峽橋 十七座,知府符錫新開「峽路」 ,疊石為之。後為暴水,多致傾圮,陸行負擔維艱,舟行亦牽挽不易。

皇清康熙元年,鎮守官捐貲砌築,下至《清遠》,上至湞。

陽為橋五十三座,數百里內皆成坦途。王應華、張啟泰《記》。

永濟橋 在下隅鄉通衢。按《縣志》為一方耕作樵牧出入之所。

懷津渡 在縣治康濟門外。按《縣志》,「通東南二岸竹逕、德岡、大陂、象岡等都翁源地方」 ,徭編官渡一役。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諶廷詔磔石砌埠。

官州渡 在城東二里。按《縣志》,通蒲嶺翁源。大培渡 在城東二十里。按《縣志》,清溪官路。大瑯渡 在湞陽都。

汶羅渡   石龍渡 俱在清泉下都。洸口渡   、清溪渡   浛光渡 俱在巡檢司前。

觀音渡 在觀音坑

潭嵐渡 在清泉都

石炭渡 在崇仁都

麥源渡   塔岡渡 俱在懷義都。

韶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韶州府治 ,古府治在湞水東,蓮花嶺下。唐初,刺史鄧文進移於武水西。梁乾化間,大水淹沒,錄事李光冊始遷中洲,今府治是也。宋時修建極盛,詳見《余襄公記》。元至元丙子,火。至大重修。明洪武丙午,知府錢旭重建。宣德二年,以府治改建淮王府,遷府治於通濟倉。十年,王遷江西饒州。正統十年,知府湛禮修復舊治。正堂五間,後增兩廒,共七間,因舊王府而補飾之。後堂即凝清堂,四川楊文熹公有《記》。六房在府堂側,東西各十一間。嘉靖庚子,東房災於火。次年知府符錫重造戒石亭在堂之前。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馬元改為「戒石坊。」儀門五間,即

今譙樓疊石為臺,成化十四年創立。大門五間,在儀門前。豐積庫三間,在凝清堂左。儀仗庫在儀門西。康熙十一年,知府馬元修。架閣樓在照磨所後。土地祠在儀門外東。

經歷所 在正堂東

照磨所 在正堂西,今裁。

司獄司 在儀門外西

清軍館 在儀門東。明嘉靖辛丑間,知府符錫重修。

管糧館 在儀門西

理刑館 在清軍館前。明知府符錫重修。同知衙 在正衙左,今裁。

通判衙 二,一在正衙右,一在同知衙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