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壽安院 在舊威遠門內。宋寶祐間,提舉劉震孫建廨庫於南濠街,收其息以贍貧病者。瑞澤堂 在官園巷。堂有古檜,雷轟為三。父老傳云,「東坡南來寓此,信宿時有甘露降其上。」 《元老》壯猷堂 ,在布政司後。宋淳祐壬寅,經略使方大琮建。

魏公遺愛祠 宋熙寧中,廣人為知廣州魏瓘建。

南園 在府城南二里,中有抗風軒。明初孫蕡、王佐、李德輩結詩社於此,後為總鎮府花園。五羊城 ,按:《明一統志寰宇記》云:「在南海縣城,周十里,初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而至,今呼五羊。」 初,趙佗築之,吳交州刺史步騭修之,後為黃巢所焚。

藥洲 在府城內。相傳南漢時聚方士煉藥於此。有湖,歲久湮塞。宋嘉定初,經略陳峴輦石為山,蒔以花木,建堂其中,更名曰「西洲。」 其堂亭池館,各有扁額,兵火之餘,略無存者。明朝洪武初,即其址為按察分司。

慈元殿 ,宋末帝昺作於厓山,以奉其母楊太后。

清海樓 在府治子城上,下瞰番、禺二山。寶書樓 在舊藩司左,明文裕黃佐建,侍郎王衷《記》。

海山樓 在府城鎮南門外,極目千里百越之偉觀也。宋陳去非詩:「百尺闌干橫海立,一生襟抱與天開。岸邊天影隨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 望海樓 在府城上,明洪武初建,覆簷五層,高八丈餘。

鑑空閣 在府城上。宋蘇軾詩:「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掛空如冰鑑,寫此山河影。」

十賢堂 在府城內。宋元祐間,知廣州張田取前代賢守滕修、吳隱之、王綝、宋璟、李尚隱、盧奐、李勉、孔戣、盧均、蕭倣凡十人祀之。

八賢堂 在十賢堂東南。宋淳熙間,經略周自強取先時名宦潘美、向敏中、余靖、魏瓘、邵曄、陳世卿、陳從易、張田凡八人祀之。

番山亭 :在府學後,亦周自強建。明時重建,學士解縉為《銘》。

浴日亭 在扶胥鎮南海神廟西。小丘屹立,亭冠其顛,後改名拱日。蘇軾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

朝漢臺 在府治西五里。趙佗自稱南越王時,漢遣陸賈勞問,因說歸漢。佗留賈數月,後遇正朔,登此望漢而朝。唐許渾詩:「趙佗西拜已登壇,馬援南征土宇寬。越國舊無唐印綬,蠻鄉今有漢衣冠。」

越王臺 :在府城北三里。宋楊萬里詩:「榕樹梢頭訪古臺,下看碧海一瓊杯;越王歌舞春風地,今日春風獨自來。」

石屏臺 在府城內。南漢時嘗鑿玉液池。池上有石屏臺,臺北有翠層樓。

順德縣

忠義鄉 在黃連。元季盜起,關敏舉義遇害,征南將軍廖永忠名其鄉曰「忠義」 ,構亭表之。龍潭土城 在北水龍潭村。元末為盧實善所據,稱盧左丞與何貞角立。廖永忠駐師廣州,覘實善。實善旬日築土城,環海延袤千餘丈。永忠疑之,關敏為導,始克,獲其黨蘇世祿等百餘人。實憾之,攻敏,滅其家。今城遺址尚存石臼三尺許者百餘,居人掘地往往得金寶,以盧嘗城此也。

孫典籍書堂 孫蕡所刱,在平步。

「謫仙亭 」 在古樓,為吏目鄒智建。

泊鄒厓 在馬寧智常泊馬寧有《寄吳廷舉》詩,後人遂名其厓。猶新會古勞都坡亭山,以東坡嘗過之也。

飛來殿 在龍津

東莞縣

東官郡城 在縣南二百里東莞場。晉咸和間為郡。隋開皇間改縣。唐至德二年,徙置倒涌,即今縣治故址。今為東莞守禦千戶所。

東莞故縣 ,一在東莞場之北,一在大蓈村之東。

從化、龍門、新寧三縣《古蹟》,府、縣志俱缺,無考。增城縣

舊縣 在城東北十里,今為民村,名東街。沖霄門 在學宮東南。《永樂志》云:在縣之西北嶽廟嶺,即此。今不存。

鳳凰臺 在邑城內,古名「春岡。」 宋熙寧七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