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4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作屐。若牡荊,則指病自愈。裴淵《廣州記》:與他處牡荊、蔓荊全異。

抱木 生於松旁,若寄生然,極柔弱,不勝刀鋸,乘濕時刳而為履,易如削瓜然,既乾,則韌不可理也。

烏木 ,來自番船。有茶烏、角烏二種。為著甚渾堅。或以為杖、或以為冠,皆無不宜。

蘇木 ,亦來自,番,船用以染紅,甚佳。廣人皆貨之。

香屬

香樹 ,出東莞縣四十里茶園村。村中人皆業香,故漫谷盡植之。樹稍老,乃於春夏之交,鑿而竅之,經雨露漸漬,凝成黑色,然後取焉。存其本七八寸,竢經歲則又取焉。於是削為馬牙、釘頭等香。枝幹中有蟲蛀者,剔成小顆,若橄欖然,是謂「欖香」 ,極貴不易得。甲香、箋香次之,則年久堅黑者也。又有白木香,一曰「片香」 ,焚之香霧滃翕,皆可愛。其他村雖有之,然終不如茶園云。楓香 ,樹似白楊,葉圓而岐分,有脂而香。其子大如鴨卵,二月花發,乃著實,八九月熟,曝乾可燒。若楓木則歲久生癭,遇雷雨暴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以為神術,非楓香也。又有奇南香、槐香、藤香,多可為帶。又有觀音、降真二種,但可供神而已。若雞舌、流黃、安息、木香、沉香、檀香、乳香,則出《番舶》。

鱗屬

鰌 狀大如山,小者長二丈餘,脊若鋒刃,時至南海王廟前而退,人謂之「來朝。」 或數十年一來,或一年數至,俗謂「來數則人有疫疾。」 宋景定壬戌冬,嘗過州境,數十成群,至三江口而返。鱘龍 最為俗所珍,頭類龍而無角,鱗亦然,惟香山石鎮、南海馮村等處有之。大者長丈餘,人得之,最可為鮓,其骨脆美。

比目 即鞋底魚,俗呼貼沙,又一種曰甑箄烏賊 。《南海志》:「烏賊魚骨,治寒熱驚氣。烏賊魚有矴,遇風浪便虯,前一鬚下矴,腹中血正黑,用以書與真書不辨。世謂烏賊懷墨而知禮,故俗云是海君紀事小吏。」 或曰:古謂之諸生,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之賊云。

《鋸魚 》昂首於水面,牙如立戟。

蒲魚 有錦色者

赤魚 春間始有之,其狀頗異,他如三鯬、鯉、鱸之屬。以瀕海故味多腥。

鳳尾魚 俗呼「馬齊」 ,其子宜醢。極小者有鵝毛魚,亦海錯也。鼠鯰偵如烏賊,食者防之。《東海集》:鵝毛魚不用網罟。夜二人乘小艇張燈,艇中魚見火光輒上艇,須臾而盈,多則滅燈,否則艇不能勝矣。

寧蝦 北人呼「對蝦」 ,又有白蝦。

鱔 有黃白二種

鱟 :《番禺雜記》:「鱟背上有骨如扇,乘風而行,名鱟帆;其眾如簰筏,名鱟簰。」

蟹 《舊志》:至美者,一名赤母,其殼含黃而臍團。東坡詩:「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自註云:雄之臍尖,雌之臍團,即此也。惟盛寒盛暑時最肥,產於鹹淡水之間,有白蜆處,以其所食者白蜆而巳。惟香山縣龍眼里最多,番禺、東莞亦有之。按《蟹略》云:大者為蝤蚌,小者為蟹。今世俗皆呼為蟹,其來久矣。又一種虎蟹。

蜆 可作灰。舊志:大小有二種,沙州有之,惟泮塘海、石頭海所產者為佳。一名金錂口。劉鋹時取以自奉,禁民不得採。又有一種,白而小,冬生海間,鄉人取之,用滾湯瀹熟,淘取肉鬻於市。蠔 ,新會獨崖蠔最佳。又可以結環堵,其靨謂之鏡,可以作窗,若魫魚然,瓦屋 即花螺。《嶺表錄異》謂即蚶也,廣人重之,又名天腐炙。

螺 其種最多,香螺為上,出東莞,沙螺次之,一名西施舌。中有小蟹,產番禺沙灣海。《嶺表錄異》:「海鏡:二殼相合以成形者,外圓而中甚瑩潔,中有紅蟹子,饑則蟹出拾食蟹歸腹,則海鏡亦飽。恐亦沙螺之類也。」

珠螺 肉最珍,然性太寒,出東莞大步海媚珠池,南漢時嘗置三千人採之,至宋而廢。元或採或罷。舊《志》:元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縣之大步海產螺珠。又張珪續言,縣之後海龍岐、青螺角、荔枝莊共一十三處,亦產珠母螺。省府委官採撈取珠。進程定議三年一次,於六七月採撈,所得初無定數。大德四年。續有人言。「縣之橫州共十處。出產珠螺。」 委官勘採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