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社學 一曰「中隅」 ,在分司左。

學田 土名「大白牛、方圓背、大涌口、塘子坑」 ,共稅一十畝五分九釐八毫六絲。

又土名型背田稅一十五畝零五釐八毫。二項田俱知縣揭廷植置。歲徵租銀五兩七錢六分九釐七毫,解提學道。

增城縣儒學 在縣治北鶴子峰下。宋開禧間建於城西北登高峰下。舊建西齋,開禧間併為二。嘉定二年復改為四。後毀於兵燹。元至元五年,邑人李肖龍刻木主祠於鄭總老家,鄭遂以宅為學。至順三年,遷於城西沖霄門外,面鳳凰臺創建。明洪武三年仍建於舊址。後縣治破殘,學亦傾圮。永樂以來,相繼修復。宣德三年重建。正統二年重修。成化三年建堂、殿、齋,塑立聖賢像位,跨池以橋,甃池以石,而規制漸備。嘉靖間重修,十七年建啟聖祠,增號舍於學左。萬曆三年重建。歲久,祠廟堂廡傾塌,四十七年即故址而重建焉。前露臺,環以石欄,下為廣墀,以展祀事。東西廡深,視廟三之一。前為戟門,兩旁為庫房。又前為櫺星門。廟東數十武為啟聖祠。天啟四年,乃建魁樓於學之左。崇禎十年,改「明倫堂」 於廟後,左為教諭衙,西為訓導衙,規制大備。

皇清因之。順治十二年,屏牆傾圮,訓導王德新捐資。

建復,康熙二年,以所向非宜,知縣徐鳳來乃卜吉而大修之。

社學 二:曰中隅,在鳳凰山東公館左;曰「北隅」 ,在城北厲壇右。

「菊坡書院 」 在鳳凰山下,為宋丞相崔與之建。「明城書院 」 在城西。

《獨岡》書院 在甘泉都。

蓮花書院 在清湖都。俱湛文𥳑公若水建。鳳池書院 在增城治西北學宮左。知縣鄒元忠建。

講院 在增城會仙鋪,鄉紳曾受益、王三奇,舉人盧應徵等建,以為講學課士之所。

鳳臺書院 在增城分司左,知縣陸清源建。學田 二頃九十九畝五分六釐九毫,歲租銀三十四兩五錢六分一釐。除《糧差》歲存銀二十六兩三錢三分六釐。

香山縣儒學 「在城東隅。宋紹興二十六年,始建於縣東一里蓮峰山下。淳祐四年,徙建於縣西南,濱於城壕。元至元二十二年,修明倫堂。泰定三年,改徙蓮峰舊址。元季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仍舊修復。正統元年重建,後漸頹毀。正德十六年,始就城中別置講堂。嘉靖元年,建公廨於講堂之北,環列號舍。」 其規制,正殿五間,東西翼以兩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明倫堂三間,左齋曰《博文》,右齋曰《約禮》,各三間。其後有倉,有饌堂,各三間。有神廚三間,其後為啟聖祠,左為御箴亭、敬一亭。教諭廨舍在明倫堂左。訓導廨舍二所,其一在明倫堂右,其一在饌堂左。東西有號舍二十間。嘉靖二十六年修葺,萬曆三十三年遷復蓮峰舊址,工未告峻,知縣羅繼宗捐俸克成之。

社學 三:曰「大館」 ,在城西;曰「東隅」 ,在達德街;曰「蓬岸」 ,在縣東。

仁山書院 :在縣治北,知縣鄧遷建,學士黃佐「記。」

學田 一頃一十二畝九分八釐。按一頃在龍一、三甲劉鳳戶內,原係劉鳳戶丁捐送入學一十二畝九分八釐,在場二、三甲盧建猷戶內,每年除納稅糧外,共徵銀二十二兩二錢二分零。今除荒,實徵銀八兩二錢二分零。

新會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宣化坊。宋慶曆中始建。元因之。後毀於兵燹,惟存櫺星門石柱六。明洪武三年,仍建於故址。十八年,開拓城垣,乃徙於前百餘步,抵舊址稍南。宣德八年,復新之。弘治甲子,刱道源亭。十二年、十六年相繼修之。嘉靖八年,颶風折櫺星門及牌坊,僉事莫相樹之。十一年,建敬一箴亭,創啟聖祠。十二年,修號舍、講堂。十九年,創尊經閣、泮池、浴沂二橋,并泮宮坊為仰聖門,立宮牆「萬仞」 坊於前。二十一年,仰聖門圮。三十二年,修泮池;深四十五丈,廣三十三丈。今制: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外為

牌坊曰「儒林」 ,曰「泮宮」 ,今廢。廟後為明倫堂,輔以兩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堂後為尊經閣,東為啟聖祠。三十三年,學宮「敬一亭」 、啟聖祠、仰聖門,東西牆垣併學西號舍俱為颶風所折。三十四年,重修啟聖祠,創泮水中橋。隆慶六年,建「天朝文獻坊」 於學前街,建大觀亭於學宮左馬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