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廣州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廣州府儒學 在郡東南門內。初,西城番市通衢,舊有廟。宋皇祐二年,經略使田瑜徙於郡東南隅。熙寧元年,經略使張田展東城,復徙於國慶寺東。程師孟、蔣之奇相繼成之。後又徙於城東南隅番山下,即今學也。熙寧四年,程師孟再任經略使,始置學田以贍學。乾道三年,經略使龔茂良建御書閣。淳熙四年,轉運使趙澣增創亭齋、泮池。嘉定五年,教授許巨川建觀德亭於番山下。淳祐四年,經略使方大琮改建飛閣,中塑聖賢燕居像位,旁列文、行、忠、信四齋,為「番山書院。」 是年,復建本源堂於閣北,又植蓮於番山側之小池。今俱廢。元至元十六年毀於兵,惟大成殿猶存。後宣慰使完顏正叔、副使呂恕乃新廡祠,副使佘璉重建大成殿、明倫堂。三十一年,提學王獻等建養賢、養蒙堂及倉廩、祭器庫。元貞元年,宣慰使嗒喇海厭殿廡舊制卑陋,圖為鼎建。延祐五年,監司脫兒赤、憲副卜天璋改創廟學及東西齋。泰定元年,憲使密蘭等復建雲章閣於堂北。元季復廢。明洪武初,征南將軍廖永忠命中書掾高希賢仍故址重修廟學,建先賢祠,闢射圃,額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 宣德元年,巡按御史金濂等修建殿廡。正統三年,提學僉事彭琉「闢鹽倉餘地,創建廨宇、神廚、庫房及省牲所、會饌堂。六年,巡按御史宋良暹復闢射圃,仍建觀德亭。」 景泰五年,巡按御史楊進「復闢鹽倉地,以廣學基。」 天順二年,知府李恕重建殿廡。三年,巡撫都御史馬昂「創杏壇、燕居」 及碑亭於番山北。七年,提學僉事胡榮重修廟學。成化三年,參政張瓚復闢前街,徙射圃於學西,仍建觀德亭。四年,知府吳中創櫺星門,暨左右廟垣,皆易以石。八年,巡撫都御史韓雍大加修飾,露臺甬道亦以石欄護之。今學制,中為明倫堂,堂兩翼為四齋:東曰志道、依仁齋,西曰「據德」 、游藝齋,後改「崇德、廣業」 、「居仁、由義。」 堂南為大成殿,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門外為泮池,有泮宮。坊為櫺星門。堂北為尊經閣,即舊「雲章閣。」 為番山亭,亭後為碑亭一,杏壇,一《學制圖碑》。又為燕居,有聖像碑,前為齋宿所。其神廚、省牲所皆在教授宅左,射圃在鄉賢祠後。官吏廨宇、生員號舍,分列於東西隅,而規制大備。嘉靖十九年重修,徙敬一亭於番山。萬曆二十八年,教授董應舉請于督學副使袁茂英修之。其殿廡、亭閣及啟聖、名宦、鄉賢諸祠,咸煥然一新。復學侵地,建學舍,為正門,額曰「文明。」 南枕河,環繞如帶。

皇清順治十三年,總督李率泰等捐貲重修。康熙十

年巡撫劉秉權等再修

社學 八:曰中隅,在鎮遠街東;曰東隅,在番禺縣西;曰西隅,在大市街尾;曰南隅,在歸德門外大新街;曰北隅,在朝天街;曰東南隅,在小南門直街;曰西南隅,在西門外蜆子步;曰武社學,在二牌樓街。

學田 廣州府學田七頃明萬曆十九年,總督劉繼文捐金買置瑞峰廢寺田一十七頃四十五畝七分四釐,捐七頃給府學貧生,歲入租銀四十四兩四錢。南海、番禺各給四頃三畝一分二釐。以田隸清遠,亦給清遠學二頃三十九畝五分,合前所置六十畝五分,亦四頃三畝一分二釐。

南海縣儒學 在郡西南隅。始附於「郡學西廡。宋嘉定二年,知縣宋鈞徙建於縣東六十步。經略使陳峴增買學田四十餘頃。淳祐四年,經略使方大琮復撥緡錢改建廟學。宋季燬於火。元至元三十年,復徙建城西高桂坊菊坡祠故址。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乃增飾之。二十二年,訓導張立以廟學湫隘,請於御史王驥,闢東北民房以廣之。」 始創饌堂。二十六年改門南向。永樂七年重新之。正統八年重建大成殿,復拓學後地,創尊經閣,及建東西號舍十四間。景泰三年,副使韓雍以鹽倉街隙地,易學東民房,增刱。天順元年鑿泮池,跨以石梁,仍護以石欄。成化五年易櫺星門柱以石。八年,韓雍重修。正德元年,知縣楊純重建。嘉靖六年,建聚奎亭於左,創屏牆於前,建號舍於屏牆之後,而廟貌益尊。今學制:首櫺星門,次戟門。左聚奎樓中為大成殿,夾以兩廡。殿後為明倫堂。堂東曰成德齋,少南為教諭宅,西為達材齋,少南為訓導宅。堂左為倉廒,右為吏舍,後為尊經閣。號舍建置於學之內外者五所:一在尊經閣之東西,一在西廡後,一在櫺星門之南,一在興賢坊北,又於清獻祠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