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北至乳源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清遠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連山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英德縣界「蕉岡石。」 里數無考。

西北至宜章縣界八十里。

至本府八百里至

京師水路七千里

廣二百餘里,袤二百餘里。

連山縣

東至連州界七十里

西至賀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懷集縣界二百五十里。

北至藍山縣界,一百五十里。至

京師七千里

形勝附

本府。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前漢書》,淮南王安上書曰:「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谿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入其地,雖百不當一。」 又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舟車不通,天地所以限內外也。」

《史記南粵序傳》:「集揭越以保南藩。」

《前漢書。南粵傳》:「漢負山阻險,南北數千里。」 《地理志》:「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來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溝洫志》:「水絕壤斷。」

《晉書吳隱之傳》:「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 《南齊地理志》:「廣州鎮南海,濱際海隅,委輸交部,雖民戶不多,而狸獠猥雜,皆樓房山險,不肯賓服。西南三江,川源深遠,別置都護,專征討之。捲握之資,富兼十世。尉佗餘基,亦有霸跡。江右以其遼遠,藩戚未有居者,唯宋隋王誕為刺史。」 梁蕭察《羅浮山銘》:「南濱溟渤,西負桂林。」

《隋書·地理志》:「自嶺以南二餘郡,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

唐劉知幾《史通》:「地總百越,山連五嶺。」

唐王勃《廣州寺碑》:「彝夏奧區,仙靈窟宅。」

「封疆跨躡」 之狀,海陸會同之區。

階百越而鄰三吳,軹雕題而陬交趾。

《高適》詩:「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

唐韓愈《送竇平從士序》:「連山隔其陰,鉅海敵其陽。」

柳宗元《嶺南節度使饗軍堂記》:「環水而國以百數。」

韓柳文:「東南海外雜國際天地以萬數,西北陬泉地,彌望極顧,莫究其往。」

《唐書·地理志》:「其名山則黃嶺、靈洲,其大川則桂水、鬱水。」 宋史季煜《與劉鋹書》:「北距五嶺,南負重溟。」 宋許致撰《魏公遺愛碑》:「逖彼番禺,去都萬里,境接群蠻,地居海涘。」

李昴英《郡志序》:「山偉海鉅,秀靈鳩凝。」

蔣之奇《廣州學記》:「五嶺峙其北,大海環其東。眾水匯於前,群峰擁於後。」

文天祥《文山集》:「自厓山至五羊,壯哉真形勝之國。」

章粢《廣州記》:「帶山並海,依險阻以為固。」

唐泂築《西城記》:「廣於五嶺為大府,地控蠻越,列郡倚以為重。」

元吳澄《雲章閣記》:「西肩巴蜀,東臂甌閩。」

《南海志》:「山川緬邈,土野沃饒。」

《南海山水古蹟記》:「夫南越本一州地,自秦漢以來始通。尉佗之自王,劉龑之專制,亦嘗自同中州,踞強數代,至於天下畫一而後能有定,豈不以其山之險遠故哉?當今廣為大府,自江嶺而上,經大庾關隘之高峻;自閩徼而入,過潮陽嵐路之深遠;自牂牁而下,則又將瀝漓江湟水瀧石之喦崿;黃茅青草,癘瘴襲人,毒蛇猛虎,山谷盤踞。」 是故世之仕者,恆未嘗願至,至則常數期日,而或不足以償其苟且塞責之心。然而晴天勝景,山霾開而海氣伏,珍禽嚶鳴,異草叢生。花有素馨朱槿,果有荔枝、龍眼,檳榔、蒟醬之屬,芬香艷冶,鮮甜爽脆,魚雞蜆菜積於市,酒支數年。苟能順其風氣,時其調適,宜若無間於中州。至於控制山獠,壓服海外大蠻夷,歲時番船、金珠、犀象、香藥、雜產之富,充溢耳目,抽賦帑藏,蓋不下鉅萬計。又必賴夫「涕泣還金」 之吏,而後有以愧夫輕生好貨之俗。厥任至重,故常劇於他郡,而必欲其稱職,是又豈得以其險遠之故,毒瘴乘之,而或略於民事者哉?然則世之仕者,勿以其險遠可忘,必圖其政事。「山海之氓,勿以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