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堞一千三十一,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為門有四。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舒應龍重加增闢,城益鞏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廣三丈,深一丈五尺。

東莞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舊東莞郡基,地名「石子岡」 ,去縣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置,調廣州左衛千戶洪浩開等築砌,周迴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為門四。其池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一丈五尺。

從化縣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橫潭改徙今寧樂都馬場田,周迴五百八十丈五尺。弘治十一年,德慶州州判劉朝、訓導林泰重修,加城磚,厚二尺。城門樓四,久廢,今始興復。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圍二百餘丈,廣一丈六尺,深八尺。」 龍門縣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築,尋圮於風雨。弘治十六年,知縣張翔命工繕治,周迴」 四百九十餘丈、高一丈二尺。警鋪十。城門樓四,為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其城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新寧縣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以木為柵,後易以磚土築砌,然未完固。正德六年,巡按御史周謨建議,「命攝縣通判朱源改築,周圍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勒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十年,撫按議允將廣海衛官軍撥發一所」 ,移本城守禦。復於城下周圍起蓋營房。其池在子城外。廣一丈餘、深五尺。周圍五百五十丈。

廣海衛城池 在巡檢司北。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設營房,遷巡檢司於望頭鎮,以其地建置所衙,創築城池。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鎮包「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一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鋪四十三。為門有四。其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增城縣城池 :「邑設於漢建安六年,古無城池。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茲邑,始築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守禦千戶所,調南海衛千戶趙禎立所修築。永樂元年,委廣州左衛指揮張真築砌。成化五年,僉事陶魯請於巡撫都御史陳濂,會議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磚包砌,周八百」 餘丈,高廣踰舊,高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八。為門有四:曰東,曰西,曰南,曰北。女牆一千六百裏,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戶周銘以北門稱要害,建議築月城護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備邵時敏按縣增甃加高。隆慶二年,知縣張孔修築馬道,以附城牆,便登望。六年,知縣王良心修頹城九十四丈四尺,馬路八十一丈五尺。設垛一千二百一十丈,於東、西、南三門創築月城,東曰「迎川」 ,西曰「通市」 ,南曰「鎮海」 ,北曰「環山」 ,規制大備。其池萬曆二年,知縣王良心重濬之,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

香山縣城池 ,宋初開設,繚以土垣,號曰「鐵城」 ,陳天覺所築。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守禦千戶所。千戶陳豫廣之,更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縣劉信環築子城,高七尺。嘉靖甲辰,城壞於颶風,知縣鄧遷修復。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四十六丈。壕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新會縣城池 ,古無城,元季俶優邑主簿徐聞可始築垣備寇。後黃斌作亂,破之,邑遂為墟。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建言「請置千戶所及城池。是年開設,都指揮王臻立柵鎮守。二十四年,始築」 土城,外環以池。三十年,千戶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年,西寇焚掠郭外居民,知縣陶魯始築子城,內設馬路,外鑿重壕,外又築竹基重塹。次年,寇至,卒莫敢犯,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為門四。萬曆元年,知縣伍睿增築外城,為門三,小門四,水關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三丈。子城壕塹,外壕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三水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始創築,周迴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