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洛陽洞 見《洛陽山》。

「桃花洞 」 ,去城南七里,由官道左徑入,洞扉高丈餘。斂袂而入,徑如衕崎嶇,無整步,白雲冉冉逼人,而兩傍石壁去肘可盈尺。目左右顧,如水渦如浪疊,如夏雲,奇峰如虎蹲,如老冰垂注,蓋石乳凝結也。旁一小洞,秉炬傴僂而入,有石象,大如豕,端足肅立。又一洞渡小溪,冥通不可測,今已塞出。從故道徐進,石室弘敞,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竈頂有竇,圓如鏡,攝受日光,明照一室。右有石級,攝衣盤旋,忽出峰頂。上有亭,登者若躓。頂上約去百武,有石孤植,大數圍,就之,其根瘦削,僅盈握。宋景定郡守「摹古雲根」 三字。舊有賓峰亭、拜石亭。洞外有堂,堂前有池,旁有菴,今無存。其存者,宋嘉定中靡凳、洞陽、仙境,并古篆「桃洞流香」 等字。洞前多桃花,開後瓣落水中,必從山後溪中流出,真異境也。金之俊額之曰:「何必武陵。」

三仙洞 :去治東三十里。

白水洞 在治北四十里。一溪從山峽而出,兩山對峙如門。山旁有二小洞,望之幽邃,近後開爽,中有石乳,形狀不一。溯流而入,環堵皆大山壁削,居民數家,田園雞犬,別一天地。山有泉,流瀉繞洞下為唐溪,入於茱萸灘。

「石鼓書洞 」 見《彩山巖》。

碧雲洞 在三溪鄉。洞中頗闊,其泉流數伏數見。

覓水洞 在隆回六都。洞口水流成河,土人避兵,製船以入。旁有數岩,可以栖止,敵不能窺。白雲洞 在郡治北五十里,有石屋在峰絕頂,僧因為菴。

干雞洞 在隆回鄉。溪泉不涸,景物奇邃,石立如雞形。昔人避亂洞中,敵以無水困之,眾取魚投視,乃解去。

雲根石 在桃花洞上。突立干霄,高四、五丈。旁鐫「古雲根」 三大字,左鐫「景定甲子上巳」 ,右鐫「郡守中吳」 等字。其名磨滅不可讀。

彌陀石 ,去郡南五十里。石如佛形。

飛來石 在邵洪觀,今改「石雲峰。」 有石方丈餘,下二小石承之,人履石上,勢覺欲動,若以線從下度之,不令人知,可竟過無滯。

蝦蟆石 在郡城南五里。

道人石 在澬江上

頭巾石 在神灘渡上

汆石 在沃洲之尾

觀音石 在仁風鄉

南石 去城東南五里

磬石 :在康濟廟。石備五音,上有二線紋。相傳:昔有漁人沉網於江,得一金磬以歸,兄弟欲分之,遂化為石。

雨石 ,在相公潭岸。緣石級而入,有桃樹萬株,今皆戕盡。

獅子峰 在仁風鄉。山峰聳秀,群巒蟠伏。龍泉噴布水聲,與梵音相屬。登臨者有物外煙霞之想。上有龍華寺。

古城峰 ,在太平鄉一百二十里,接衡陽界,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砥柱磯 在城東北。兩水奔流,至此逆洄,故名。尚書顧磷題三大字於上,有詩刻石。

資江 ,源出路山,今屬綏寧。經武岡,會新寧蒔竹水,至邑治東北,合邵水,下茱萸灘,歷百瀬而至新化縣,過益陽,入於洞庭。《夏書》云:「九江孔殷」 ,資其一也,一名益水。見《地理志》。漢桑欽《水經》云: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東北過夫彝縣,東北過昭陵縣之北,又東北過益陽縣北,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北魏酈道元注:「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蓋路山之別名也。謂之大溪水。」 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縣分都梁之所置也。縣左右二岡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舊傳後漢伐五谿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大谿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南。漢武帝元朔五年為長沙定王敬侯定之邑也。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 又云: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吳寶鼎元年,孫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於邵陵縣,縣故昭陵也。谿又東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流高平縣南,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於邵水。邵水又東會雲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陵南,縣故昭陽也。雲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 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