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前掘塘得一古鼎,識者以為「漢魏時物,可受數升。中皆碧玉,寸管約數百枚。」 後為勢家所取,今無存。

祥雲山 ,在縣東五十里。一名「望岳。」

八字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漁溪。

天堂山 在縣東五十里。石室弘敞,可容數十人。僧即其處為精舍。郡守陶洪題曰「碧广莊嚴。」 月湖山 在縣東七十里。怪石嶙峋,嵌空玲瓏。奇花古木,鬱蒼陰翳。山徑幽邃,寺居其中。宋李綱征曹成過此,留詩,後人續詠甚多。

金仙山 ,去縣東一百一十里。相傳王真人修煉處,壇石尚存,泉水清注。

龍山 去郡東八十里,盤延數百里,四面相類,高近萬仞,頂與岳平,故名岳平頂。遙望衡岳諸峰,如在座前。上有老龍潭,黝異莫測,中多五色鯉,雲氣夭矯,分二水而下。一流湘鄉為漣水,一流邵陽為邵水。產茗藥、怪木異卉,及黑猿翼虎。唐隱山和尚居焉,僧之靜修者,多幽棲於此。坪曰金竹,洞、曰飛水,寺曰鳳凰,岩、曰白石,皆稱勝地。山甚袤廣而多奇異,好事者終不能窮其勝。下有神祠,禱雨輒應。宋通判潘忠恕記。康熙丁未年重建,郡守傅鸞祥記。

桃林大山 在郡東北二十里,接湘鄉界。山林叢伏,為盜賊藪,明時設分水堡以防禦之。石羊山 在郡東七十里三溪鄉。

漣河山 即龍山之麓,兩山如帶,夾漣水而出,可六十里入湘鄉。

尖山 在郡東北百里,接湘鄉、安化界,橫亙蜿蜒,上下三十里,頂多居民,桑麻田園,無異平土。「朗概山 」 去郡東北七十里,峭拔不可陟,石級僅受一趾,攀引而上,頂平闊,為安化、湘鄉、湘潭、寧鄉諸治之祖,上有靈祠。

高崧山 ,在縣東三十里。

杏岡山 在府城南

文竹山 一名扶陽山。上有石林,修竹扶疏,隨風披拂,為仙人窟宅。載《郡國廣輿名勝》諸志。邪薑山 今名大雲山,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一名白雲峰,烝水出焉,為衡郡治之祖。南峰七十二峰之一。唐申泰芝曾修真於此。有錫瓦殿、六仙殿、龍王殿,構石岩中,可坐十數人,瀑泉從岩中瀉下,四時不絕,上有飛來鐘。

金華山 在中鄉二都。山高百仞,巉岩嵌空,樹木蓊鬱。宋學士羅宗之由衡徙居其下,構「永慕堂。」

佘湖山 在太平鄉一百二十里。山勢飛舞,其形若鳳。唐人建祠峰頂,祀申泰芝,唐肅宗御書雲霖祠庭」 以賜之。頂即雷祖巖,祠踞其頂,履之,空洞有聲。羽士就巖汲水,少涸則歷數級而下有小橋,深窈難測。峰後歷長巘里許,為飛昇石,二石挺立若柱,相去數尋。橫石廣數丈,長十數尋,架置其上,如几案然。石勢稍攲,以一小石貼之,傳為泰芝沖舉處。旁為蓮荷山,傳為泰芝煉丹之所,竈磨猶存。高霞山 在郡南一百里,後枕四明,前襟霞水,左引小砦,右揖東井,為李震飛昇處。舊存唐顯慶二年碑。山腹有藥菴,傳為採藥之所。下有白鶴觀,石,皆馬蹄跡。有李霞觀,臨霞水。又有新甲山,為李仙窟宅。明萬曆間水涸,見石上有「唐尚書郎周源《訪高霞李真人詩》。

新甲山 在郡南八十里上賢鄉。

小眉山 ,在郡南九十里,突聳如筍,高近十里。頂有梵宇,盤旋而上,殊有異概。

《月山 》在郡西北隆回鄉。

四望山 在郡南百二十里。磅礡突兀數十里,居邵陽、東安、零陽、祁陽之間,故名。四望。見《通志》。水流數派,流於郡者為霞水,源於郡者為壩豆江,合於花橋下而會邵水。

雲泉山 ,《水經注》云:「雲泉水出雲泉山。」

西遊山 去郡南百里,山林叢險,盜每出沒於此,今防守嚴密,漸革面矣。即桃林大山。

希夷山 峰勢秀拔,古有希夷觀,為秀真地。其水分流,一出烏龜橋入邵水,一出東田入資水。「《七里花》山 」 ,在新寧鄉,時見白雲生其上,有望雲寺,多古木異卉。

歷山 ,出《水經注》無考。今邑北亦有歷江,水名大禹山 ,去縣北四十里,在石門山上有大禹廟,宋教授陳伯震記。

石門山 去縣北四十里。聳翠入雲,兩山相夾如門,資水噴激而下,為茱萸灘。《志》曰:「石門獻翠,為邑八景之一。」

白雲山 :去治北四十里,大麓,上有白雲巖。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