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7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目錄

 岳州府部彙考三

  岳州府城池考

  岳州府關梁考

  岳州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岳州府部彙考三

岳州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巴陵縣附郭。

岳州府城 ,春秋時,楚子使王孫由于城麋。楚昭王為吳師所敗,奔鄖。及秦救至吳,大敗而歸。昭王復入於鄖,使由于城麋。三國吳魯肅城巴丘,晉陶侃亦城巴丘。在府東八里。宋元嘉十六年,因魯肅舊圍增築,內跨岡嶺,外濱三江。歷代俱仍其舊,有門曰楚澤,曰碧湘,曰會泉。明洪武四年,始拓而築之。二十五年,指揮音亮重加甃砌,周一千四百九十八丈,計七里,高二丈六尺有奇,雉堞一千三百六十有六,高四尺。舊為門者六。永樂間廢昌江門,萬曆末又廢水西門。今門四:東曰「朝陽」 ,西曰「岳陽」 ,南北各以方名,咸有月城。東、南門外各為橋者一。北鑿河,周千餘丈,即古湟也。西濱大江。嘉靖中,西城崩陷。知府王柄、趙之屏、金蕃、姜繼曾相繼修葺,費帑金萬計,迄無成功。隆慶初,副使施篤臣創議自江濱起築,壁立直上,而別築土堤禦水。知府李時漸奉行,工費鉅萬。六年,同知鍾崇文于岡上加砌女城,自南阻北,週數百丈,高六尺。

外州縣

臨湘縣城 邑,舊無城,成化十一年,知縣唐絹始築土垣。十八年,知縣羅俊、弘治十六年,知縣黃嵩重修。正德初,知縣邢思敬、姚顯虞、蔣時材後先葺之。萬曆三年,巡撫都御史趙賢議建磚城。同知韓希龍、知縣陸勳甃磚疊石,增女牆,闢四門,東曰「平湖」 ,西曰「盤山」 ,南曰「瞻岳」 ,北曰「望江。」 周迴五里,高一丈六尺五寸,基厚「如之,女牆高二尺五寸,總計六百二十八丈,為一千二百五十六步,門皆有樓。」 崇禎十六年,獻賊破城,崩塌過半,尚未修砌。城之東南臨湖水,西北倚山江,高下不平,難以瀦水,故無池。自南而東皆窪澤。元泰定間,知縣趙憲築堤以防水,至今賴之。華容縣城 ,舊本土城,周七百餘丈,為門五。宋至和間「築。元至正丙申,參政張雄鎮守岳州,遣護尉覃大受砌以石,後僅存遺趾。明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璿、知縣鮑德修土城,高一丈五尺,厚倍之。二十年,知縣梁澤砌以磚,改安南門。沿江面南闢西門。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毛銳塞西門,闢新南門。四十三年,知縣葉景芳復塞之。」 今唯四門:東曰平江,南曰沿江,西曰「西門」 ,北曰「石首。」 萬曆三年,知縣田大年始大修之,並建五城樓及巡警窩鋪。五年,典史黃嘉祥易石首門為「小北門。」 七年以後,磚石剝落,至二十三年,水入城,圮焉。至三十四年,水入城,城又圮。三十五年,大水,城盡壞,知縣李雲階重修,城高若干丈。三十六年,水漲入城,李雲階復捐俸修補,先築堡舍三十有六,沿城警析,隱然封守焉。城東北隅故邊河無池,西南隅舊有小洫,比淤為民田。平江縣城 邑,舊名「羅漢」 ,高定楚之六年,城羅縣。今故縣鄉,猶有土城遺址,徙今治,無城,意唐元和時所遷也。明弘治八年,知縣劉廷重創東西南北四門,曰康阜、曰時和、曰迎恩、曰惠濟,門各有樓廢。正德七年,分巡陳良珊檄府同知閭鎧更築之,周六百餘丈,高五尺,未成而鎧去。隆慶元年,知縣夏子諒諭鄉民羅孟儒等,各量產出資修築,周一千二百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仍舊。四門各有樓,水門六。城外挑壕塹,闊深如之。

澧州城 邑,自隋改為松州,築松州城。唐、宋遷徙無常。元末,徙李泌所創新城。明洪武初,復遷於此,總督蕭傑壘土為之。永樂二年,甃以磚,高一丈五尺,上加女牆,週千丈,外有濠。成化中,城址齧於暴漲,指揮柴啟重修。嘉靖中,參政劉廷誥更東門曰澧陽,南曰「蘭江」 ,西曰「石慈」 ,北曰「松滋、金川。」 明末賊燬。

皇清順治六年,分守道王璲督眾修補「北樓一座。」知

州欒元魁建其東、南、西三樓。守道孫養翼、知州張聖弘捐俸建置,遂復前制,池深廣如舊。歲久水災,城腳傾圯,至康熙二十二年,城傾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