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三

  長沙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三卷

長沙府部彙考三

長沙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瀏陽縣

孫隱山 在縣治東門外。唐孫思邈棲隱煉丹之所。上有洗藥泉、煉丹崖。舊《志》云:「崖石上有藥丸,道人取而食之,下即昇沖觀。」

巨湖山 在縣治西關外。三峰鼎峙,中有巨湖,其深莫測,雖大旱不涸。旁有井源百尺,下有別駕祠,即易雄所居。《一統志》作「大湖山」 ,今俗名西湖山。山上有塘,即湖也。上有包拯殿,距縣僅二里許。

大圍山 在東鄉第一都,距縣一百五十里。一名首裨山。山頂有白沙湖,又名玉泉。流分四派:一為瀏水,一入岳之平江、一入江西之萬載、袁州之分宜。其山廣袤五十里,今陟其地者尚未近百里。岡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 上多庵院,霜雪盛時,鹿兕臥於籬簷,土人因而取之。今俱廢。

七寶山 在東鄉第七都,距縣七十里。其山在昔產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黃、針石,故名七寶,又名小尖山。明洪武十七年開設鐵冶煉造官鐵辦不及額。洪武二十八年奉「工部」 各字六百五十一號勘合革除。時稱鄉官周幹建言,咸感之。今他物俱不產,惟鐵稍有土人采煉不禁,然鐵頑軟不可用。

望夫山 在東鄉,距縣三十里。其山樹葉有小眼如針刺。世傳有士從征,妻與姑並處,每登山瞻望,以針刺葉,葉至今生眼如針刺然,故名。後知縣蘇志皋繪圖作歌以表之。

姬山 在東鄉南,宋時邑人湯思退號姬山。今《湯氏傳》有思退小影,云「姬山遺像。」

霜華山 一名「石霜」 ,在南鄉三十一都,距縣八十里。南接醴陵,北抵洞陽。上有飛來塔、虎爬泉,左揫柏、鹽醋井。山峻水激,觸石噴霜,故名。南宋劉錡過之,有詩載《藝文》。

猿啼山 在縣城瀏水南。唐裴休讀書此山,嘗聞猿啼,因以名。山旁有隱相臺,即謂裴休隱此臺。下有啞蛙池,俗傳休讀書於此,惡蛙聲,以硯投之。今池無鳴蛙,水有墨痕。其山即儒學。前文峰,知縣蘇志皋惡其不聳,植樹以昇之,去後為民所伐。形家云「立塔於上,文峰可振。」

天馬山 ,在猿啼山側,學士歐陽懸作《賦》以詠之。今懸之子孫尚住山之麓,近無存者。

六龍山 在南鄉第四都,距縣五十里。頂有石崖,下有九洞,總名曰石灰洞。深曲莫測,洞有石門,內有石床,有龍爪痕、仙人跡。池水清盈不竭。山聳六峰,如龍蟠然,故名。世傳雲霧楊仙人隱此修煉。

七娘山 在北鄉四十五都,距縣八十里。其山峻削參天。世傳昔有七女修行此山得道,後因立廟,土人有疾者禱之。

道吾山 在縣北西鄉二十五都,距縣十里。發脈大圍山,東連寶蓋,西接洞陽,南作縣治。巖溜高百尺,經絡四十四曲。內有龍湫石池,上列七十一峰,狀若蓮花,又名蓮花峰。旋繞似屏,泉水四出,匯於龍湫。有龍王廟,自湫而上,反平寬衍沃,墾田數十畝,雖旱不害。登眺其上,分明一乾坤也。其龍湫四時常溢,歲旱祈求有感。唐宋元皆有封號,凡遊人韻士莫不願覽勝焉。

北巖山 在縣北六十里。

黃岡山 在縣南三十里。

小尖山 在縣東七里

石桂山 ,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

石柱峰 在北鄉三十五都,距縣一百里。其山尖削如柱,壁立萬仞。風高氣冷,草木不生。水流二派,一入本境,一瀉岳州之平江。頂有石殿、石神櫻桃樹,人謂至今常雷神掃殿,名曰石柱靈峰,又名櫻桃觀。有井深莫測,水極清冷。明嘉靖二十七年,縣丞李潛名其泉曰「百匯。」

雲峰臺 在北鄉三十八都,高八百丈,上有寺,山人朝謁。山腰有井,泉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