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鶩山 在縣南百里,一名東鶩。《宋遺民錄》云:「王顯謨不肯仕元,隱居于此。」 劉浚詩:「滿山雲雨蛟龍走,萬壑風煙虎豹通。巖竇石泉流出冷,草庵禪隱坐來空。」

玉几山 :在縣治西數武。端正環抱如几,縣治倚焉。

石鼓山 在縣南,有石如鼓。

樓臺山 ,在縣南三里。狀如樓臺,桂平令陶公葬其陰。

孟子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相傳歐道結廬讀書於此。嘗登山植杉數株成林,因書《孟子》「牛山之木」 一章於壁自警,里人遂呼之。

灘山 在縣西九十里石逕。十里車馬不通,行者率緣石攀竹樹。明成化間,義民謝鑑鑿石刊山,平塹填壑,始成路。

龍溪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山勢盤轉,宛如龍形。旁有溪田,為龍潛之所。

吳溪山 在縣西三十里,袁犀潭墓在焉。聚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居民常取其石冶鐵營生。

金盤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嶺有寺,四面多泉。流至西北者,經雷公塘,合諸溪澗為環山港;東南者,注善化長沖而下。

獅顧山 在縣東北三里。如獅蹲伏,回顧於江之濱。玉潭水瀉其下,為邑之關鍵云。

天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入雲漢,如馬騰空踴躍,俗呼為釋陵關。桂平陶公有「行空真有像,立伏幾時鳴」 之句。

麒麟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怪石崚嶒,高可二十丈,周迴六百二十步,尾鬣昂聳,酷似麒麟。大霧山 在縣南五十里。崇巖深谷,雲霧常護其上。宋建炎間,金騎至境,劉廷佐駐兵於此。黃柏山 在縣西百里。山多黃柏,有泉自竇出。一云「柏作伯」 ,以有黃伯祠在其上。

瓜畬山 ,在縣西百里。相傳唐丞相裴休嘗種瓜讀書於此。

香林山 在縣西北數武。舊產栴檀香,宋立寺於此。

龍鳳山 ,從稽、茄之山迤西而衍十數里,峙為高峰,若蜿蜒而昂首,踞花橋之原。稍紆而右,一枝穿重嶂間,矯而張翼,如鳳之翔,故名。上有元帝廟,高可五、六里,歲有雷電滌。其宮舊為黃冠所居,兵火後,有僧增置禪舍,稱淨土矣。鳳山則陶鄉賢祔母夫人葬處。李宗伯《湘洲銘》有「龍山左蟠,鳳山中舞;葬公此鄉,祥發雙琥」 之句。刺鳳嶺 在縣西一百里,兩山峭拔,如鳳之翔。七星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七峰插天。

罘罳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如筍石嶂。元至正十三年,何、孫、朱、曾、李、許、謝諸姓立寨,拒紅巾。九祖峰 在縣西六十里。唐張九齡弟九祖居此,上有九祖祠,邑人郭宣敷重建。

靈峰 一名「道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數百仞,林谷清幽,江流環繞,胡五峰書堂遺址在焉。青雲峰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峰巒層出,祥煙布護不絕。

雲蓋峰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高聳如華蓋,下有樂道庵。曾有掘地者得鐵牌,其上有「雲蓋」 二字。

蓮花峰 在縣西八十里。叢秀高聳,儼然蓮花。上有石門、古廟,禱雨恆應。

九龍峰 在縣西七十里,九峰相拱,如龍翔焉。十泉峰 ,在縣西七十里。其山有十峰,頂各有泉如注。

羅僊峰 在縣南七十里。高峻如削,上有浴僊池、滴水洞,居湘、寧二邑之界。

青龍巖 ,在大溈山內。有大小二巖,石壁飛流,稱為奇勝。土人祈雨輒應。

香嚴巖 在大溈寺南。石壁崚嶒,下有巖若虛室。前有瀑布,高可數十丈,澎湃之聲,振動林谷。佛家云:「香嚴祖師修行。」 巖中,曰「悟水入道。」 響泉巖 ,在縣西九十里深谷中。懸崖峭壁,泉流數仞而下,響振林谷,下若虛室可居。世傳歐遵道嘗避兵讀書於此。

青龍巖 有二,其大者在大溈寺北,下有神龍潭,萬山壁立,人溯深澗而入,攀緣石磴至巖頂。下瞰龍湫,深暗莫測,旱極禱雨,水轉泛,趨避不及者,多為汨沒。南行三里許,更有小巖,靜深弘澈,禱旱不敢入大巖者,即此汲水去,亦應聚僊巖 。按《寧鄉縣志》:「在縣南七十里白雲山迴龍寺前,石壁高聳三十餘丈,泉從石竇」 飛流而下,俗云滴水巖。邑郡庠生李宗仙詩曰:「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