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靳江出

任陂港 :在縣西三十里。

小埠港 :在縣東六十里。

東獅港 :在縣東北五十里。

橘洲 沙石圝水面而起曰洲。縣西湘江中,上多美橘。洲尾有水陸寺、拱極樓,亦長沙勝概。夏月水泛,惟橘洲不沒。諺云:「昭潭無底橘洲浮」 ,杜少陵詩「喬口橘洲風浪促」 ,即此地也。

中洲 即泥洲

上洲 即直洲

誓洲 、白小洲 俱在縣西湘江中。三洲宏敞平衍,舊有人家百餘,望之如帶,實不相連。故《長沙讖》云:「三洲連,出狀元。」

莪洲 在縣西十里。舊載「湘潭」 ,誤。

石瀬 ,清風峽下,泉流觸石有聲。白鶴泉 ,嶽麓山清風峽上,泉出岩石中,僅一勺許,最甘冽。相傳嘗有白鶴飛止其上,故名。石刻有「白鶴泉」 三字。古建有亭榭,今廢。俗指觀音閣後者,非。

「太乙泉 」 ,在太乙寺後,泉出山岩,清潔可愛。「洗藥池 」 ,在太乙寺中,太乙真人洗藥處。「曲水池 」 ,在嶽麓書院。

「九龍池 」 ,在太乙寺後。

黃香井 在府左孝順坊,黃香取水養親處。文淵井 在舊南門外,深三尺許,清冽不竭。白沙井 在縣東南二里。府來龍邊井僅尺許,清香甘美,不溢不竭,長沙第一泉。明末,泉分為二出,遂緩。

鴛鴦井 :在縣治後。一井二孔,四時清潔。洗胭脂得此水,其色鮮明。

賈太傅井 ,本祠內。《荊州記》云:「湘州南寺之東,賈誼宅,有井,水最深,上斂下大,狀似壺,即誼所穿井也。」 《寰宇記》亦云:「誼有井,上圓下方。」 成化中,知府錢澍復濬。

冷淘井 在城西門內,水至冷,傍有祠。

陶公井 在公廟右

雙楓寺井 ,歲旱,禱雨有應。

《梅堤 》「柳堤 」 在嶽麓書院前。

陸公堤 在縣南黑石鋪前。明萬曆中,知縣陸南陽築以障江水,便行人,避田潦。

《濴灣堤 》,郡人王重冠築。

湘潭縣

曉霞山 在縣南七十里。山高聳朝東,每曉日昇盪,霞彩炫明。元姜天麟築室講學其上。螃蟹山 在縣南隔江岸一里。其形如蟹,相傳漢將軍衛青南征駐兵處。

金紫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每朝烏昇盪,岡巒黯然,而此山輝輝弄影,赭如冶金,故名。一名「鳳棲山。」

石鰭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迴波捍流,其形如魚也。

龍王山 一名隱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山頂有湫,下有池,世傳神龍所居也。唐開元僧密師北遊,經此山,見浮菜隨澗水出,流入幽處,有茅庵,老僧居焉。參問久之,僧不答。夜半火其庵,遁去。留詩石壁云:「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莫把是非來辨我,平生穿鑿不相干。」 故後人又名為「隱山。」 因菜葉之事,又建「流葉橋。」 石馬山 在縣南五十里,一名「小淺山」 ,石高十丈如馬。

銀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山石晃白如銀。五頂山 在縣西七十里。頂有五峰,故名。歷山 在縣南二百里。相傳舜南巡,曾歷此。陶公山 在縣西南七里。晉陶侃卜居於此。下有石,曰錦石,亦曰馬蹄石,侃釣石也。有二亭,曰望岳,曰「釣魚。」 今俱廢。

龍崖山 舊名龍回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其山妍秀,下有龍窟深湛,一泓水,不溢不竭,入窟中不知其出處。山上有許真君祠,中存鐵鐘,上鑄宋端平三年丙申十二月,道者周道修置。壺山 在縣東三十里,頂有巨石如壺。

龍安山 一名仙女山,在縣西四十里,上有仙女洞。相傳宋理宗峕,有老嫗攜其女及婦陟東桃嶺,見巨桃如瓜,噉之,遂得道。居新安,後皆仙去,土人為廟祀之。

黃龍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群峰崒然,聯亙相附。黃,象色也。龍者,其蜿蜒夭矯如龍也。蓋邑治祖山也。頂有古廟,旱禱輒應。下有金峰寺,今尚存。

馬山 ,在縣東三十里。截江而起,仄立萬仞,仰抱湘流,森秀如畫,蓋邑之華表山也,因其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