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晉書》:「控上流之勢,據三江之會。」

《舊志》「依負喬嶽,襟帶重湖。」

《元和志》:「南五嶺,北洞庭,控湖湘上游。」

《唐書》:「右納夏汭,左抗荊門。」

《通典》:「南通嶺嶠,唇齒荊雍,亦重鎮也。」

《宋傳》:「重湖通川陝之氣脈,九郡扼蠻猺之襟喉。」 《呂和叔集》:「左扼牂蠻,右馳甌越,控交廣之戶牖,扼吳蜀之咽喉。翼張四隅,襟束萬里。」

長沙之脈,自蜀岷山歷南粵梅嶺,始析為二。其一「東歷贛吉枝,西入雲陽為茶陵,入司空山為攸縣,歷袁州枝西入為瀏陽之黃岡」 ,北傳寶蓋分枝轉入長沙青山,為湘陰,西入醴陵之章仙、石筍、玉仙、鳳凰、丁仙、吉仙,至善化龍頭鋪白石岡,起祖為婆仙嶺,高聳中出,以老關山為右障,昭山為左障,從洪塘、歇馬嶺、桃花洞,迢遞至城南迴龍庵前,兩分入三塘坪上為雙龍合氣,仍自白沙井跌斷,穿田起峰,至醴陵坡塔上結咽過脈,循雙樓城邊趨北,隨抽一枝,轉西入城內青龍坊腰,結作善化治。盡脈向岳麓作學宮。自縣左循城而下,歷定王臺至瀏陽門出脈逆上,融結長沙府治。右去為府學、察院守巡道,脈盡「於西湖橋。自瀏陽門循城下小吳門,又西轉,一枝作長沙衛治,上行作長沙新縣治。從醴陵坡右白馬廟走,一枝向報國寺鴛鴦井,為長沙縣學」 ,并長沙舊縣。逆上清太鹽倉街止,西去,脈盡於開福寺後流水界焉。以山自南來,逶迤聳拔,勢分復合,氣會雙龍,突起旋伏,脈含獨巧。水自下流,龍從上逆,「岳麓列屏,橘洲環帶,清貴秀麗,最稱佳景。」 其一:西歷九嶷衡山,枝北入邵陽龍山分脈至西南為梅龍山,轉西北為鈞山,落脈為湘鄉,又轉北為黃龍山、為湘潭,至岳麓而止。又分枝西入罘罳寨,逆南司徒崙、浮青山為安化,至西北大溈山為寧鄉,轉北青溪河斗為益陽,迄常武而盡。此郡邑地脈之大概也。至湘江源出西粵海陽山,歷分水嶺分為二,其流北曰「湘」 ,言與諸水相合也。歷永州合瀟水、衡陽合蒸水,至北流七十里至衡山茶陵洣水、攸縣攸水,又一百八十里醴陵淥水,又九十里湘鄉漣水側水,又十里湘潭涓水,又九十里善化靳水,又十五里長沙瀏水、瀏陽清渭水,又五十里寧鄉玉水,又二十里益陽澬水、安化邵水。又九十里至清泥灣,分而為二:一出菱子口,一出三十六灣,合流至沅水,過湘陰,會汨羅入洞庭府。以鵝羊山、谷山為華表,近建石塔於山沙磯,遠以三峰磊石,重湖收納焉。

湘潭縣

瀕臨湘水,仰接衡雲。昭山峙其東,金紫聳其南,烏臺西抱,黃龍北拱,山水,濚環湖南。《名勝》湘陰縣。

襟山帶湖,當越廣之衝;人傑地靈,挹瀟湘之勝。東抱者「神鼎白鶴」 ,西映者「荻洲鶴湖。」 女洲浮水面之印,碧灣環邑左之龍。

水灣「四九」 ,「近抱宮庠,山據三湘,遠森棨戟。」 而「文筆卓玉,汨羅涵耀」 ,「黃陵」 、「白鶴」 、「神鼎」 、「玉笥」 諸峰巒,洞庭之波濤,又皆爭奇競秀,掩映出沒於雲霄之間。

「《泰山龜蒙》,魯邦頌之」 ,則形勝之係於邦國,非細故也。今觀之湘邑,嶽麓之層巒疊岫盤踞乎東南;洞庭之巨浸洪濤,旋繞乎西北,殆三湘之奇觀也。故歷代迄今,多文章節義之士,其殆鍾於是也夫!

寧鄉縣

《嵇》。天馬雄峙於東艮;大溈芙蓉,壁立乎南離。西則玉几香林,端拱位處;北則靈峰獅顧,環抱堅完。溈水玉潭,凝清漾碧;雲溪灃井,涵翠拖藍。又況衡嶽天齊,為地脈之鼻祖;洞庭天際,乃風氣之迴瀾。仰觀天文,正值長沙次舍;俯察地理,適當文物要區。誠全楚之鉅觀,江南之麗景也。《瀏陽縣》

《王侍郎焦溪題》:「五嶺擅峻,三山讓青。」

杜子美《雙楓》,《題浮紗截錦》:

陳學士《昇沖銘》:「邇於南嶽,鍾靈儲精。」

《相臺景》詩:「欄檻丹青,湖山錦繡。」

《中洲景詩》:「箭威北至,銀浪西流。」

《大湖景》詩:「危巔高峙,斜鎖嵐光。」

《道吾景》詩:「畫屏千仞,碧峰六出。」

《夏尚寶》詩:「百折羊腸,雙飛燕尾。」

東障孫隱,西抱大湖,南亙猿啼,北鎮道吾。襟中余二洲,面帶流水,其形如屏,繞列四圍,瀏水環帶於前。至忠臣易雄祠而出,逶迤不見,呼為「水口。」 此縣治山水勝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