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5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即鳳臺也。市凡四:曰東門市,曰北門市,曰沙沱市,曰

洋溪市。鎮一曰水鎮街,一曰李公街,知縣李智所築 也。渡二:曰白水渡,曰北門古渡。其編戶凡八里,東西 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三里,而幅員視之松 滋僅三之一矣。又西二百八十里而近,為彝陵州。州 倚東山為屏,東山之首曰對馬山,漢關公與呂蒙對 馬此山中。東山綿亙數十里,中橫為路,滇、蜀之人東 北大道也。州吞三峽,而綰轂其口。城東南有二湖,東 有二公官池,可溉千畝。城西北隅有郭景純註《爾雅》。 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硯處。今其水尚黑。三峽千 里,日月蔽虧,波濤澎湃。至彝陵始劃然開豁,若披雲 霧睹青天也。行者至此,咸忻然相慶,舍險而易矣。歐 陽永叔為至喜亭記之。三峽之水,由歸州而下,逕獺 洞灘下使君灘。晉楊亮為益州刺史,於此覆舟,故名 使君灘也。又逕虎頭灘、鹿角灘,又過狼尾灘而歷人 灘,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 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分 明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又東為黃牛山灘,曰黃 牛灘。江中三石磥砢,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 石如人負力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罕至, 莫得究焉。此崖既高,加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 見之。故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 牛如故。」漢武侯於此立黃陵祠。洪武初,封為江石灘 之神。或曰:此神佐禹鑿三峽,至此而化為黃牛,其跡 存耳。今廟中有神龜,有金蓮花若三株樹,肸蠁所通, 行者無不羅拜而禱矣。黃牛而下為查波灘。宋寇準 謫巴東,舟經此灘,聞水中人語,出視,見一裸體者,為 之挽舟。準問之,曰:「我黃魔神也,公異日當大用,故為 公挽舟耳。但裸體不敢見。」準以綿袱投之,神即以袱 被體而去。又過為蝦蟆碚,其石如蝦蟆,大數丈,石上 出泉。陸羽稱為「天下第四水也。」黃庭堅云:「從舟中望 之,頤項口吻,酷似蝦蟆。」尋源泉入洞中,石氣清寒,流 泉出石骨,又似虯龍吼也。又過為黃金藏崖竇,中有 金簡玉字。宋陳膺得其一以歸,乃古《易》傳。但曰:《易》無 周字,與今《周易》絕異,豈古《連山》《歸藏》,膺幾於包山丈 人矣?獨其書今不傳耳。又過石鼻山,高五十餘仞,有 巨石橫六十餘丈,又名曰石牌。江水又東與下牢溪 水合。下牢溪有州舊城,或曰劉鋒城,三遊洞在焉。唐 白居易與其弟行簡、元稹同遊,勒石故名「三遊」也。其 洞由劉鋒城而上,削壁懸崖,僅五尺道,蛇行踵武數 十步始得洞。洞可畝許,中垂二柱,闖然若門。下臨幽 壑,溪水潺潺。遙望峽中,騰雲冠峰,高霞翼嶺,江聲雜 棹,歌響振林,亦一奇也。乃始得明峽,懸崖間有白石, 狀如日月。西陵峽即彝山也。袁崧曰:「自黃牛灘入西 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山水重嶂, 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采色形 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青山山谷 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崧又言:常聞峽 中水疾,書記及古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 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意既成,始信耳聞不如目見。 其纍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 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 不覺忘返。身所履歷,未常有也。江水自西陵峽而歷 禹斷江,峽北有北谷村,兩山間有清深潭而不流。《耆 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 開今峽口,水勢并衝,此江遂絕,於今謂之斷江也。江 出峽東流,逕漷洲,有水步闡故城、西陵督步騭故城。 孫皓鳳凰闡復為西陵督,據此城降晉,遣太傅羊祜 接援,未至,為陸抗所陷。又東即為陸抗城,今名西塞 洲。北有赤溪水出焉,西北有浣紗水出焉。夏月水泛, 其水有紋如浣紗然。所謂浣紗女事,綜其實不然。子 胥出昭關,脫漁父難,乞食江上,遇浣紗女,正在今溧 陽,何渠得至彝陵?即始也。奔宋亦不得從郢中上至 彝陵也。西有姜詩溪水出焉,東流注於江漢,上為漢 姜詩祠。詩避亂徙居此山,事母至孝,所謂「泉出江水, 水躍雙鯉」者也。今其井具在,水甚甘洌也。由此山而 西數百里,楚所入蜀道也。山皆磴斗絕僅容人足,擔 者不能易,肩還二分垂在外,若九折羊腸,一步一足 息。每夏月,灔澦瞿塘,多不可渡而起陸者,陸又嶮崿, 難以叱御去,安所得夸娥二豎子移之?及萬曆十有 四年,「諸有司始合策議治道。彼岨矣,岐有彝之行。」漢 昭烈從秭歸攻房陵,屯猇亭,通狼山,升彝陵之馬鞭 山,燒鎧而斷石門,在今治道。有李太史維楨《西徼治 道碑》,文辭甚嫺也。其治道左右諸山,若天柱、若天臺、 若筐山,亦當抗灊,疑在巫峽伯仲間耳。其山下皆出 泉,分流注於姜詩溪,而與江水合,而江水遂逕孤山, 過白鹿崖,出荊門虎牙之間,浩浩涆涆,至於宜都,不 復有三峽之湍激矣。孤山者,今名葛道山,從江中仰 望,壁立峻絕。袁崧為郡,常登之矚望焉,故其《記》曰:「今 自山南上至其巔,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 勢,俯臨大江若帶,視舟如鳧鴈矣。」北對彝陵城,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