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九升,《山絲》七錢三分一釐。人丁一丁,在豐樂里二甲當差,每年完條餉正銀二兩六錢五分七釐。南漕正米共一石一升,在縣完納湊解正餉。每石中田八石起科,下田七石起科,共該穀二十五石八斗四升一合。除完條餉銀米外,實存學穀十五石四斗七升一合。每石折價銀三錢,共折納租銀四兩六錢四分有奇。

一戶「張伏」 二田額田一石五斗,共計六坵;中田四畝一釐,下田四畝八分,中、下田共計八畝八分一釐。坐落柏泉鄉騾子廟。本田額載民米七斗五升,人丁半丁,在豐樂里三甲當差。每年完條餉正銀八錢六分二釐有奇,南漕正米四斗一升有奇,在縣完納湊解正餉。每石中田八石起科,下田七石起科,共該租穀十一石四斗四升。除完條餉銀米外,實存學穀六石六斗四升。每石折價銀三錢,共折納租銀一兩八錢七分。一戶黃學田,額田二石一斗,共計六坵。中田六畝六分有奇,下田七畝三分有奇,中下田共計十四畝有奇。坐落柏泉鄉騾子廟。本田載米一石二斗。人丁半丁,在豐樂里三甲當差,每田完條餉正銀一兩二錢六分五釐,南漕正米六斗有零,在縣完納湊解正餉,每石中田八石起科,下田七石起科,共租穀十五石七斗。除完條餉銀米外,實存學穀九石二斗二升。每石折價銀三錢,共折納租銀二兩七錢七分有奇。

一戶黃學田額田二石四斗,共計十一坵。中田七畝八分有奇,下田七畝一分有奇,中、下田共計十四畝九分有奇,坐落柏泉山騾子廟。本田載民米一石二斗五升。人丁半丁,在懷二里五甲當差,每年完條餉正銀一兩四錢七分五釐,南漕正米共五斗八升七合,在縣完納湊解正餉,每石中田八石起科,下田每石七石起科共租穀十八石。除完條餉銀米外,實存學穀十石零四斗。每石折價銀三錢,共折納租銀三兩一錢二分。

以上共學田三十三石零五升。除完《條餉》銀米外,實存學租穀共一百六十三石零二升七合。每年折納租銀四十六兩二錢八分,聽院道批賑府縣兩學貧生取領。

漢陽縣學 在南紀門內。永樂初建。正統癸亥裁革,以其地為千戶所。萬曆初復興。乙酉,知府王學古、知縣喻應台等重建。丁酉,大整葺之。戊申水圮,知府舒體震重修。壬子,郡守馬御丙建櫺星門。崇禎末,遞遭兵燹,一切圯壞。

皇清順治十四年,太守丘慨然鼎新建。

先師廟東西廡、戟門、泮池、屏牆、名宦、「鄉賢」 二祠。櫺

星門明倫堂龍門坊頓復舊觀。

教諭廳 在學內

訓導廳 在學後

「《學基 》兵火後兵馬」 占住,今為小教場。

學田 一。買山陽鄉祝受田,計租十五石。萬曆二十一年癸巳,撫臺郭置。

一、買吳文學田,計租五十石,課銀三兩。萬曆三十一年,學憲竇于偁捐置。

一、買楊廷四等麥地草場,共計五百畝。歲入輿府學均分。萬曆三十六年、漢陽縣知縣置。《外縣》

漢川縣學 在縣治東北。元至元二十六年,縣治自劉家隔改建今地,儒學與縣同,遷於此。明洪武初,知縣張敬建。正統七年修,歲久頹圮。嘉靖元年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賈應春奉院改遷於伏龍山「開天觀之址。四十三年,因科目不利,復遷舊址,頗恢其制。萬曆十九年重修。二十五年,知縣沈立敬刱屏牆東西各建」 一坊,歲久敗壞。三十八年,知府舒體震等鼎建。其「射圃」 、「社學」 、興賢街、文水溝,俱督學竇于偁等清復。兵火後,廟寢漸圯。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冀應熊捐資重修,改泮池,易「櫺」

星門午向。十七年教諭鄒山重修「啟聖祠。」 康熙元年又重修門屏頖池暨

先師廟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二祠。明倫堂,敬一。

教諭宅 在學內

訓導宅 在學宮側

學基 坐落在城五鋪

社圃 :東至街口,南至顧宦界,西至王宅牆界,南至城隍廟,北至阮宅界,又北至文水溝。學田 共三十五畝五分。坐落長城鄉七里廟,萬曆間生員程萬里捐。每畝徵租穀一石二斗。自壬子年起,每租穀一石,照常平倉口折銀二錢。其下則田,先年洪水沉沒九畝五分,詳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