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三卷目錄

 溫州府部彙考一

  溫州府建置沿革考

  溫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溫州府星野考

  溫州府山川考

  溫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十三卷

溫州府部彙考一

溫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溫。在古揚州域。春秋、戰國屬越,越亡屬楚。秦滅楚,以其地為閩中郡。漢初,越勾踐之後,閩君搖從諸侯滅秦擊楚。孝惠三年,論助漢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是為東甌國。建元三年,閩越發兵擊東甌,東甌王望舉國內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遺民始出,乃置回浦,治二縣,屬會稽郡。建武初,廢回浦縣,改治縣曰章安。永和二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吳赤烏二年,析永寧置羅陽縣,尋改為安陽,屬會稽郡。太平二年,分置臨海郡,章安、永寧、安陽屬之。晉太康元年,分天下為十九州,揚州統郡十八,臨海隸焉。改安陽為安固。四年,析安固置始陽,尋改為橫陽縣。太寧元年,分立永嘉郡。寧康二年,析永寧置樂成縣、永嘉郡。領縣四,曰永寧、安固、橫陽、樂成,而章安自屬臨海郡,別見台州。宋元嘉三十年,分揚州為曾州,永嘉郡隸焉。孝建初,改會州為東揚州,後省入揚州,改揚州刺史曰「牧」 ,永嘉郡隸焉。梁普通六年,復立東揚州。陳永定三年,省東揚州,并屬揚州,改永嘉郡為縉州。天嘉三年,復為永嘉郡,更置東揚州。隋開皇九年,省東揚州,廢永嘉郡,置處州,省橫陽入安固,改永寧為永嘉縣。而處州之領縣三:永嘉、安固、樂成。十二年,改處州為括州,省安固、樂成入永嘉縣。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復為括州,領永嘉一縣。五年,又置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為東嘉州。七年,省樂成入永嘉。貞觀元年,以州縣數州命併省,省橫陽入永嘉,省永寧入安固,省東嘉州入括州,隸江南道。上元二年,分括之永嘉、安固二縣為溫州。載初元年,析永嘉復置樂成縣。大足初,析安固復置橫陽縣。而溫州之領縣四,曰永嘉、安固、樂成、橫陽。開元二十一年,溫州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改安固為瑞安縣,改溫州為永嘉郡,仍領四縣。至德二載,分江南為浙東西道,永嘉郡隸浙東道。乾元初,復以永嘉郡為溫州。大曆十四年,合浙東西為兩浙道。建中初,復分,二年復合。貞元三年,復分浙東西道。分時溫為東道。梁開平初,封錢鏐為吳越王,溫屬吳越國。二年,改樂成曰樂清。乾化二年,改橫陽為平陽。晉天福四年,改為觀海軍節度使。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國除,溫仍領縣四:永嘉,瑞安,樂清,平陽。至道三年,溫州屬兩浙路。熙寧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復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分時,溫屬東路。政和七年,升溫州為應道軍。建炎三年,罷應道軍。紹興二年,又以溫州屬東路。淳祐初,升溫州「為瑞安府,領四縣。元至元十三年,改瑞安府為溫州路,屬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元貞初,升瑞安、平陽為州,屬本路。明洪武元年,改溫州路為溫州府,屬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二年,瑞安、平陽復為縣。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溫州府隸焉。」 景泰二年,析瑞安、平陽置泰順縣,屬溫州府。府領縣五,曰永嘉,樂清,端安,平陽,泰順。

皇清因之。

永嘉縣:附郭。

漢置治縣,屬會稽郡。東漢改名章安縣,後分置永寧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寧縣屬臨海郡。晉,永寧縣屬永嘉郡。宋、齊、梁、陳因之。隋改名永嘉縣,屬處州。唐,永嘉縣屬括州,後屬溫州。後五代,永嘉縣屬吳越國。宋,永嘉縣屬溫州,後屬瑞安府。元,永嘉縣屬溫州路。明,永嘉縣屬溫州府。

皇清因之。

樂清縣

晉析永寧置樂成縣,屬永嘉郡。宋、齊、梁、陳因之。隋省樂成縣。唐復置樂成縣,屬溫州。後五代改名樂清縣,屬吳越國。宋,樂清縣屬溫州,後屬瑞安府。元,樂清縣屬溫州路。明,樂清縣屬溫州府。

皇清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