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古虯松 在縣西六十里琅琯嶺。根柯斑駁,枝若虯龍,蟠覆數畝。每風雨將至,則翱舞作吼聲。相傳是秦漢間物。

宋縣衙 在縣城內正北。

宋主簿廨舍 即縣西廢驛為之。

宋尉司 在縣衙東

宋新定驛 在縣衙東

宋稅務 在縣衙東

宋縣倉 在縣衙南

宋平糴倉 在縣衙南

迎恩樓 在縣東一里。明永樂十二年,知縣胡子澄建,今廢。

魁星樓 在縣學明倫堂後。明正統三年,縣丞胡海建,今圮。

樹聲樓 遂有巨鐘。舊無鐘樓,權置東城之閣。明萬曆元年,知縣吳撝謙於獅山之左建樓懸鐘,扁曰「樹聲」 ,自為之記。按《縣志》,崇禎八年圮,知縣朱輅重建。鐘聲清越,聞十餘里。

清暉閣 在縣郭內。相傳宋時建,郡人姜師仲為之「記。」 久廢。

潺湲閣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會昌六年,縣令李公廉建,久廢。

文昌閣 在縣治東一里。

超然亭 在道登山。按《縣志》,「縣東一里循光霽巖而上,明隆慶間知縣周恪建,今圮址存。」 仰高亭 在獅山書院之後,狀元臺之下。按《縣志》,明萬曆二年知縣吳撝謙建,名仰高亭。三十四年知縣詹爾達重葺。三十八年知縣諱晟重修,改名漱芳。

狀元臺 在憲司。宋狀元詹騤之遺跡也。按《縣志》:「五獅書院後,巨石聳踞,高三仞,二池分列,宋樞密詹大方故宅也。從孫騤,淳熙二年第一人及第,故名。」明嘉靖間,知縣錢籍修治,建亭其上。萬曆間,知縣吳撝謙修。三十八年,知縣韓晟重葺,四圍并。道,護以石欄,額曰「雲梯」興文臺 在縣東二里,知縣吳撝謙建。按《縣志》:在卯方直立水中,遂邑人文之盛自此始。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姚永康建,重建文昌閣於上。

摘星樓 在縣西洞神宮,明洪武間,道士胡至柔建。

遂安廢城 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遷縣治於今處,故城廢而址存。

宋鳳林巡檢司 在縣南二十里。建炎間置。薰風亭 在縣治內川堂西。元縣尹邊玉律建。明知縣胡子澄重建。今廢。

至善堂 在公廳左。巖姿亭依山為之。按《新定志》,「縣署舊額宏麗,有製錦堂、戴星閣、清心、登雲、飽山、魴橋、貯清諸亭。」 宋紹定己丑皆燬於火。蘿蔓塘 在縣東十里。唐天寶間,有余大康者,由京口遷居於此,四方余姓多宗焉。龍游余子文為陸州兵曹,過此有詩。

宋名儒詹儀之狀元詹騤故里 ,在十六都方塘瀛山書院之東。

王蘭榭 在十都

迎曦臺 在縣東一里五通廟前。

六星亭 在縣東二里許。明萬曆間,知縣韓晟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梁浩然、知縣劉從龍重修。邑

人方象瑛記

易飲亭 在縣東三十里金雞石。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馬呈鼎建,設茶以濟行者。

青雲樓 在儒學左,文昌祠上。明隆慶四年,知縣周恪建。

三井龍王廟 在靈巖。宋宣和間建,縣丞陳彥修《記》。久廢。

文昌祠 在儒學內㦸門左。明正統七年,知縣王傑建,今圮。

魁星祠 在縣治南。宋淳祐辛亥,知縣魏端介建,久圮。

壽昌縣

新昌縣故址 在縣西永平鄉六都。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治於此。晉平吳,改為壽昌。唐神龍元年,徙於郭邑里,今地名曰「故城坂。」 縣城 舊在白艾里,《郭邑》里徙於此,相傳即今桂村。東臨小溪,乃七里橋也。舊城隍廟基、鼓樓舊址,寺西湖與城壕跡尚存。

宋縣衙 在縣城內正北。

宋尉司 在縣衙,尉兼領簿事。

宋監酒稅官廨舍 在縣西。

宋壽昌驛 在縣南

白艾驛 在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