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0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遷居于此「舒嘯」 係宋高宗賜額,扁址俱存樂清縣。

雲門福地 在縣治東隅澄清坊。宋紹興中,邑令王傳搜作亭于縣東南隅。乾道中,縣丞洪臧欲改舊址,夜夢羽衣伏謁,稱「雲門觀道士」 ,覺而異之,遂不復改。

縣城故址 ,唐築,詳見《城池》。舊門四:東曰「登瀛」 ,以宋王十朋魁天下,故名;南曰「清遠」 ,西曰「承流」 ,北曰「祥雲。」

玉環古城 在玉環鄉南社。明洪武二十年,徙其民于腹裡,遂墟其地。

敕書樓 在縣治,又有「省俗樓」 、內觀樓。

手詔亭 。又有班春環翠景山亭,西望蕭臺,故名。有接官亭曰登雲,取謝詩「共登青雲梯」 之句。玉環驛 在縣治西,馬院西山下,西皋驛五十里。

《招仙館 》在蕭臺山下。

三皇廟 在九牛山下。明洪武間,沉像于水,廟燬,址存。

「文公書堂 。」 「水月堂 」 在白鶴寺內。

《資深堂 》:舊在儒學,今為明倫堂。宋王十朋詩:「書生紙上誦糟粕,釋子舌頭談葛藤。道在湛然方寸地,不知深造有誰能。」

三高亭 在西塔山,俗呼半山亭。有碑刻云:「晉王羲之、謝靈運、唐孟浩然曾遊此。」

《更幽亭 》在白鶴寺前。

「雙瀑亭 」 在蕭臺山下。

「臨江亭 」 在萬橋旁。

《八老亭 》在沐蕭泉下。

《春暉亭 》在川「四友亭」 在梅溪。

章義樓 在大荊驛南五里。章巘建。樓房共四十間,廚房五間,義田三十畝,專備薪水器具,以便行旅,賓至如歸。知府丁瓚、趙錦有記。

聽琴樓 在白鶴寺,元林泉生有詩。

合湖渡 在白石。宋淳熙間,鄉人趙武翼建橋其上。

經行峽 ,在鴈山。唐僧貫休為《諾詎羅贊》云:「鴈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 故峽以名。忘歸亭 、觀不足亭 、藍玉亭 ,俱在鴈山。鴈湖沉鐘 在鴈山絕頂,相傳故有寺,一夕陷為湖。湖旁石礎石磨,至今尚在,山下人猶時聞鐘嚮

封墩 在大崧

李著作宅 在澱村

平陽縣

宣詔亭 在州橋東

「叢桂亭 」 ,徐令似道為文武科十六人作《班春亭 》,在州橋西。

《苒香亭 》在縣治後荷池上。

「西山爽氣亭 」 在縣南。

《忠孝傳家》,門 在梅浦。

清安亭 在縣治。有林宜孫《銘》。

《召杜亭 》在沙塘隄門。

《夾儀亭 》有《許景衡詩》。

《仰雲亭 》在象灣。蔡芳立。

「雲松亭 」 在仙壇。有《葉以寧詩》。

《真誥》堂 在仙壇,有張天瑞詩。

錢王一宿樓 在前倉寶勝寺,五代錢鏐曾宿于此,址存。

拱辰樓 在北門,有黃燦《記》。

敕書樓 在縣南

萬壽閣 在儒學

峨眉臺 :在縣治東隅。

此君亭 ,有《林宜孫記》。

《甘泉亭 》有《王皎川詩》。

終慕堂 在仙口

涵碧亭 在翠峰

醉翁亭 在鳳山

紫芝亭 在儒學後

《應夢亭 》在鳳林鄉青華山。

「豐鐘閣  」 、「馭風亭  」 、雪坡亭 ,俱在《鳴山錢庫   》。「綿拗   茶亭 」 ,俱在「南鴈蕩山。」

「壯士所」 城 在小洋。

萬全堂 在北門外。明洪武八年,以築城坏泰順縣。

「迎恩亭 」 在宣陽門外。

「資賢亭  」 、「澤眾亭 」 ,俱在「鍾秀坊。」

焦溪銀坑 在七都高陽。明永樂時一開。其時建有太監府、同知廳、藩、臬官衙,旋以礦脈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