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復「吳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餘間,餘杭縣造浮渡庵一所。」

法喜寺 在縣東半里。舊名吉祥院。唐光化二年,清辨禪師開山。宋大中祥符八年,改今額。紹興五年,徙學於此,以舊學基為院。元至正末,燬於兵。明洪武元年,僧自能重建。二十四年,併永安寺。嘉靖三十年,教諭李鵬舉、太守孫環山以《堪輿說》復舊基,還今址,為法喜寺。萬曆年間頹廢,知縣戴日強以此寺為習儀祝聖之所,不容聽其傾圮,於萬曆四十年重建,殿宇一新。大祿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長安鄉。晉永康間建,元末燬,明初重建。併此者光教寺、靈石院、慈相院。

靈源院 在縣東南十二里安樂鄉。舊名「龍泉」 ,唐咸通中僧善本建。宋治平間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普濟寺、寶輪寺、澄鑑院、光福院。洞霄宮 在縣西南十八里上壽界。漢元封三年建宮壇於大滌洞前,經今一千七百餘年矣。唐弘道元年潘先生建天柱觀,南向,四維壁封千步,禁樵蘇,為長生林。中宗時賜觀莊一所,後有朱法師,改為北向。乾寧二年,錢武肅王與閭丘先生相度山勢,復改為東向。錢氏未納土時,嘗改天柱宮。宋祥符五年,陳堯叟奏改今名,賜仁和縣田一十五頃,并賜鐘磬法具等,歲度行童一人。應天慶節設醮以祝聖壽。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洞霄大滌洞為第五。政和二年,都監何士昭陳乞賜度牒三百道。因方臘之變,火於兵。紹興二十五年重建,仍建昊天殿於東廡,後殿左闢通明館。乾道二年三月,顯仁皇太后臨幸,嘗以軍士守禦。後奏罷軍士,以山麓之民充佃火防護。淳祐七年,孫先生奏請賜錢,益市恆產。由是山門規制,愈加崇廣。政和間,援天柱觀例,經尚書禮部給「洞霄宮」 印記。慶元二年,以歲久漫滅,重給。宋初聖節道場,應本縣文武官僚入山建散,諸山僧咸至立班。自南渡後,惟道士就宮建散,而縣官止於普救寺行事。凡宰執大臣丐閒去位者,以「提舉洞霄宮」 繫銜。咸淳甲戌冬,延燎一空。元至元甲申後,再新宮宇。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歷二十餘年而後修垣鉅殿,門廡室廬,庖庾壇壝,皆次第用完,無改舊觀矣。邇來漸就傾圮,不惟宋代宮觀之盛不可復睹,即如明成化、萬曆《郡志》所載,十湮其九,惟有殿九楹屹存。相傳棟宇無塵,信然。方丈中祀宋徽國文公像云。

臨安縣

海會寺 在縣西二里南北鄉。梁大同間賜額「竹林寺。」 唐會昌間燬,大中五年重建。宋改今額。元末燬,明初重建。歸併者:殊勝寺、靈峰院、寶靈院、法華院、梵安院、精進院、勝因院、寶積寺淨土禪寺 在縣南二里南北鄉。梁乾化初吳越王捨基為寺,請額「光孝。」 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護法院、昭明院、開化禪寺。善住院。

太平萬壽禪院 在縣東二十里靈鳳鄉。唐天寶中,欽禪師卓錫於此。天祐元年,吳越王建,賜額「小徑山太平禪院。」 宋天聖中,改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普度福田寺、蟠龍禪庵、法海院。按萬曆間,澹居上人光復本寺,欽賜莊田,久仍式微。

皇清順治間,僧超東重建。院有圓照本禪師《書小徑》。

山石刻并東坡詩

「玲瓏山」 ,大雄殿 ,從華石山徑過,寺旁有「琴操墓。」

化城院 在縣東北一里南北鄉。唐武德二年賜額。五代唐同光間遷於縣東北。宋治平改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西明庵、慈聖院、觀音院、普淨院、無量院、淨梵院、興善院。

興教院 在縣東十二里靈鳳鄉。唐天寶中賜額「興善」 ,會昌中廢,吳越王重建。宋治平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瑞隆院、妙嚴院、普澤院、不二院、禪定院、吉祥院、真君院。

淨應院 在縣西三十里,今岫鄉。後晉天福間賜額「應祈」 ,宋治平初改今額。歸併者:無垢院、長清院、西化城院、普信院、梵行院、等慈院。

雙林院 在縣西十五里谷昌鄉,名「寶林。」 唐天成初,徑山僧望南山有祥氣,遂廬於巔,土中得銅佛像三尊,因即山為寺。宋治平初,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真覺院、定安院。

福勝院 在縣北二十里高陸鄉。宋乾德中賜名「福全。」 治平初,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圓明庵、清輝庵、極樂院、惠民院、大仁院、崇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