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梁貞明七年,錢王建,名「上方多福院。」 後兵燬,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向有六游堂、臨暉閣、普光庵 在城隍山。

筏喻庵 在東里坊

餘庵 萬曆中,地有銅佛,夜湧祥光。僧性敏發得其像。里人欲建梵宇,五臺僧含容來此,因建庵東里坊。

香乳庵 在艮山門內。有古觀音橋。即俗所謂壩子橋也。庵在橋西。里人沈學曾建。後西溪僧成明續築一亭,以蔽烈日風雨。靈隱具德。上人額曰「香乳」 ,學曾即以是名庵。

宗慈庵 東城俗稱「洪庵。」 僧興弼字宗輔者,寓閩中,經鼓山,見林木蓊蔚,忽爾省悟。夫婦同修淨土,析杭之東城,曰宗慈,曰伴雲,齋戒禪誦,課業精嚴,一時欽重。

般若院 上梅竹左,明萬曆間建,有普同骨塔。按《錢塘縣志》,「吳越王建。」

報先庵 鳳凰山「萬松書院。」 本「報恩招提」 舊址。弘治中,燬寺建院,祀。

先師孔子、配以四賢。令孔氏子孫、世世守之。號曰

孔家山萬曆己亥復為庵,庵名「報先。」

皇清康熙間,巡撫范承謨乃建「萬松書院」於此。

報國寺 鳳凰山麓,即南宋垂拱殿基。殿角銀杏樹,有實無心。元至元間賜額,後燬於兵。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舊有「碧梧軒」 、舞鶴軒,皆宋制。元廢,南宋大內為五寺,此其一也。

梵天講寺 宋乾德中吳越王建,名「南塔。」 治平中改今額。元時燬,明永樂間重建。有靈鰻井、金井石塔。

棲雲庵 :在「梵天」 之上,貫酸齋棲隱處。

勝果禪寺 ,唐乾寧間,無著喜禪師建。吳越王鐫佛羅漢於石壁,元至元中燬。明嘉靖中重建。門額蔣公暉題《江上勝概》并榜云:「入深松徑開名剎,上盡雲峰見大江。」 殿旁為將軍池,登巔為千佛閣。廢基上為三松頂,側為崇勝塔,下為柳浦。夏桂洲言讀書其間。有介亭,祖無擇建中峰亭,中峰習禪定於此。忠實亭,高宗御書「鳳山」 二字,宋洛王書「金星。」 洞旁有放光巖,昔無著禪師結茅於此,晦夜放光,故名,又名三三室。師初往五臺,有前三三、後三三之機,蓋親受文殊也。上即月巖,規峰削立,有隙如鏡。中秋子夜,相映如合璧。最上為御教場,石筍隊立,名排牙石。相傳孝宗時登頂閱江,操執鐵杖六十觔許,上下如飛,以志恢復,一稱「女教場。」

善應總持庵 在鳳凰門外尊勝巷。宋開寶中,錢王建於西湖南山。景定間,遷鐵箭巷,改今名。元至正末,遷今所。明洪武二十四年,併福田寺圓通庵 去總持僅百武。宋紹興間建。內有大井,泉極甘冽,通鳳山泉脈。

福田慶壽寺 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寶祐初,徐氏捨宅建寺,請額曰「福田。」 元至治間燬。泰定間重建,復請額加「慶壽」 二字。明洪武中立為叢林。延聖寺 候潮門外。宋乾德間吳越王建於清波門。天聖初超法沿江施食。詔移院於今所,賜額。嘉定間於寺側建天妃殿。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普濟寺 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太平興國初建,有理宗元命殿御書「祈永」 ,度宗元命殿御書「申祐」 ,皇太后元命殿御書「順福」 ,元末燬,明初建為周宣靈王祠。

萬壽寺 ,在江口內有鰲背觀音像,甚古,俗稱「淨因羅漢萬壽觀音」 ,即為江陽第一山。

資教庵 候潮門外。宋大中祥符初建,名「火星庵」 ,後燬。元大德間重建,名「火星資教院。」 明初歸併延聖寺。

潮音庵 候潮門外大郎巷,元時建。

「黑庵 」 《跨浦橋》:

吉祥寺 欏木營,宋紹興間建於皋亭山,咸淳中移此。明併「福田寺。」

寶華院 欏木營東,伏虎廟側。

聖壽禪寺 望江門外灰團巷,俗稱「小新庵。」 嘉隆間,無塵禪師燃指供佛,殿廡重新。

鎮海禪院 望江門外。《仁和、會保》《四圖》:「瀕江為剎,俗稱海潮寺。進香普陀者,必聚足於此。」 真如寺 望江門外真如巷。宋建炎初,僧普慧建。明洪武中重修,併福田寺。

普陀庵 望江門外,近江塘《銀杏樹》。元至正中建。

永慶寺 清泰門外,宋楊節使香火。開寶初建,後燬。元至正間重建。

延壽白石寺 慶春門外,宋建隆初,建於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