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睦爾建本畏吾氏世族,故稱「畏吾寺」 ,俗訛為「義烏寺。」 洪武二十四年改額,今圍入駐防城內。安國羅漢寺 ,即相國寺,俗稱西井寺,在井亭橋西,內有大井,唐大曆五年鄴侯李相國所開六井之一,井至今存,亦圍入駐防城內。

上方寺 溜水橋西,蓮池大師建。內鑿放生池,今圍入駐防城內。

妙心寺 :在湧金門內。

吳山「水德庵 」 在伍公廟下。

長生庵 溜水橋西,城下為昭慶下院,舊有「沖靜真人」 遺址,今亦圍入,駐防城內。

慈濟院 西湖蓮花橋,有僧苦志精修,事母至孝。欲廣慈利濟,託跡禪那,士大夫咸敬事之,實開山第一代祖。事聞,賜號「弘慈普濟大禪師」 ,即額「慈濟院。」 元末燬,洪武中,僧行德重闢於積善坊。

真教寺 文錦坊南。元延祐間,回回阿老丁所建。內有明《永樂敕諭碑》。景泰中復葺,崇禎間燬。

皇清順治三年,總戎蘇見樂、衢守韓養淳捐貲重建。

慈光寺 錢塘芝松坊佑聖橋西。元末燬,明正統間重建。寺有彌勒尊佛,以鐵鑄之,俗稱鐵佛寺。宋僧悟恩卓錫於此,御書「慈光普照」 四字額。其門有合抱銀杏五株,及放光古井,皆宋物。樹為風雷掣去,井甚甘冽,給數百家,大旱不涸。慧安寺 十三灣巷,吳越王建於草橋門外,明洪武初移於錢塘保安坊東,永樂間又移今所寶梵寺 鎮海樓北。晉天福初建於崇新門。宋淳熙初,徙建今所。崇寧元年賜額,明初併入「慈雲。」

海會寺 吳越王建,舊名石佛智寺,又名大乘石佛寺。宋祥符中,改名積善海會寺。嘉泰間燬,元末重建。平章巙巙子山書「大海會寺」 額。明成化中火,踰年重建。內有扁鵲堂。

百法寺 石龜巷。宋建炎初僧寶寧建。有大佛半身,依山鑿石為之。淳熙中賜額「廣潤。」 元時改額「百法。」 趙子昂書。元末燬,明天順初重建。按《錢塘縣志》又名寶山廣順寺。

寶奎寺 吳山之陽,宋丞相喬行簡故第。奇石峭拔,東望海門,如在咫尺。理宗幸其第,書「見滄」 二字,又書「雙現樓」 ,又書「孔山」 二大字賜之。勒之崖石。遂捨宅為寺,以「寶奎」 請,詔從之。元季燬,明成化間重建。

寶成寺 晉天福中建,名「釋迦院。」 宋大中祥符間改今名。

雲居聖水寺 七寶山。元元貞間,中峰禪師建。山皆本府財賦地,中峰請得之。芟荊棘,平巖塹,構殿宇,不置恆產,惟資檀施。或持缽募化,立為常規,俾後嗣永守。至大已,傳之中舟,復增廣之,因闢殿基,得古井,浚之,得三石佛,遂名「三佛泉。」 明萬曆間,都閫某見井中有光,掘得磁觀音像,瑩然如玉,建閣奉於寺。有法華松數百株,蒼虯翠峙,今皆鏟絕。又有中峰拂塵麻鞋,更有小像,神氣如生,相傳為中峰自寫。

上方庵 聖水下院,昔與法華松接武,峭石林立。中有一滴泉,極巖壑之勝。蘇子瞻與印師時過,趺坐於此。

金波禪院 接金波橋,宋淳熙初建,敕賜「聖旨」 二字,東坡書扁。現存。明歸併慈光。

寶嚴院 在七寶山,五代錢氏建,名「瑞隆。」 宋治平初,改今額。寺有垂雲亭、借竹軒。

廣嚴寺 在七寶山,錢氏建,亦名瑞隆院。治平初,改今額。有雙竹甚奇。南渡分寺基為御廚營,景定初重建。按《錢塘縣志》:淳祐間建佛閣,宋理宗書「無量福海」 以額之。有雲闍黎者寓院中,閉戶十五年,謝絕人事,日禮觀音經。忽一日,留偈端逝。內有借竹軒,秦少游曾宿此,夢天女以維摩像求贊。

開元寺 鳳山門內,唐元宗開元二十八年建,宋建炎間徙西湖。元季兵燹,復故處。內有大悲閣、塵遠堂、海印堂、禪樂堂、梅月軒、涵翠軒、容月軒、攬秀軒、棲雲樓、石髓泉、塵遠堂。以下為《開元十景》。

開寶仁王寺 宋汴京開寶寺有仁王院。高宗南渡,僧慧照隨駕卓錫於此,遂建寺如汴京。紹興初賜額,內有「橫山閣。」

定水寺 宋乾道間建於萬松嶺。嘉定中移清波門外。元至正中築城,徙七寶山佛泉。巴西鄧文原有銘。

三茅寧壽觀 七寶山之巔。宋紹興間,如東京舊名,賜額。元末燬。明成化間,鎮守太監李義於正殿左創建「昊天寶閣。嘉靖初,總督胡宗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