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劉《三吾先生祠 》一在三峰,里,人思其德,立祠祀之。一在城南,門人傅應禎等建。

鄒文莊公祠 在儒學左,明嘉靖間建。

三先生祠 在尊經閣下。祀王守仁、程文德、鄒守益。

二賢祠 在茂對堂之左,祀布衣劉文敏、劉肇袞。明萬曆甲申,知府余之禎、知縣閔世翔建,有王時槐《記》。

劉毅思公祠

傅忠諫公祠 在城東

王塘南公祠 在城東,舊為公講學之地,名「文在堂。」 後人思之,建祠祀焉。

劉瀘瀟公祠 在城南,舊為「近聖居。」 公講學於此,門人即其地祀之。

劉泗山公祠 在城南,舊為「經德館」 ,門人祀之於此。

劉洞初公祠 在城南

鄒瀘水公祠 在城東

韓將軍廟 在縣北。韓千秋請兵入越,討趙嘉而死,漢報其功,封其子延年為「安成侯。」 廟旁有大樟樹,為古跡。

劉公廟 唐寶應間,縣令劉像有惠政,民感其遺德,立祠祀之。

聖君廟 治東,祀孔良輔,嘗為安成太守。「都鎮」 廟 治南。紹興間,禱雨輒應。縣丞狄三南《記》,至今求名,祀者雲集。

堅濟廟 治北,祀金、鐵二身,《靈王敕書》云:「神號金鐵,其濟必堅。」

晏公廟 在治東

東嶽廟 秀峰下,揭《徯斯記》,今移西。

新靈祐廟 庠生蕭元卿病,禱應。建街心石祠 ,在治東三十里。神為剛應侯,曾助宋軍渡文水,謂軍曰:「我居某山下,軍回可來尋。」 果勝。還尋之,止見山下一巨石,因廟祀之。

龍泉縣

社稷壇 在縣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二里。

邑厲壇 在北門外

里社壇  、鄉厲壇 在各鄉,共計三十五所。城隍廟 在縣五廂。

靈濟廟 神姓龔,兄弟七人,以孝友聞,尤勇於義。凡里之人有急難者,輒傾貲援恤不靳。唐天祐中,辦上供枋木,兄失墮水,諸弟救之,俱溺死。立廟祀於今蜀禾鄉。羅團,開祐初賜金額,頗著靈跡。

白石廟 明洪武二十一年重修,教諭龍昌鄒瀚生《記》。

關帝廟 在五廂城隍廟左。康熙十九年,遊擊顏斌見廟宇頹塌,捐費創建,擴充煥然一新。《萬安縣》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教場旁。邑厲壇 在縣治北。

里社壇  、鄉厲壇 在各鄉,共計三十四所。城隍廟 在縣治西。

舜祠 在十八都韶口。世傳虞舜南巡於此,奏《韶樂》。後人名其山曰「韶山」 ,地曰「韶江。」 舊有祠,臨大江,今廢。

漢帝祠 ,在第五都龍潭。

東吳祠 在第七都樓下。舊傳祀孫氏四主。宋丞祠 宋縣丞劉功甫有惠政,民祀之。祠在泮街。

懷德祠 知縣王慎德建,祀前令虞守愚。桑翹「《烈孝》祠 」 在縣北,祀孝子郭靜。

劉端毅公祠 祀刑部尚書玉。

神澤廟 在縣西南五里。

永新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二里

里社壇  、鄉厲壇 在各鄉,共計六十四所。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

譚貞烈祠 祀宋死烈譚婦趙氏。今祠改舊儒學儀門址上。後有八磚影亭。明弘治中,詔賜「貞烈祠」 額,以春秋仲月上旬祭之。

忠孝義烈祠 在縣治東。祀唐忠臣賀泰,宋忠臣左譽、彭震龍、張履翁、蕭燾夫,元賀仲英、姚正叔,唐孝子張志,元、湯明德,明左興兒,五代義士劉景洪,元義士劉《劉》。凡十三人「貞節祠」 在譚烈婦祠左,祀死烈彭九萬妻李氏,南唐節婦段母吳媛,元節婦左幼白妻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