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1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九十八卷目錄

 吉安府部彙考二

  吉安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八百九十八卷

吉安府部彙考二

吉安府關梁考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廬陵縣附郭。

習溪橋 在城南門外。水由吉塘支流焦岡,入太平橋,歷鐵佛寺、半蘇市西、福善等橋,以經習溪而合贑江。《圖經》云:「櫧木橋,唐天寶七載縣令吳勵修。元至元壬午永新夏陽湯信叔壘石為灣洞,高三丈,廣半之,長二丈餘。旁置僧舍,曰大隱庵」 ,即今觀音堂是也。

南湖橋 在城南習溪上流。

福善橋 南湖上流三十餘步,未詳建始。甃以石,崇二丈,廣一丈二尺。明永樂十三年,道士彭永岡復修。正德己巳經水災,知府任儀修之。嘉靖癸未,劉大倫等率力新治,翼以石欄,堅整逾舊。

皇清順治中,復為水壞,庚子里人復修之。康熙八年

知縣于藻增以石欄,壯麗如舊矣。

巿西橋 福善橋上流三十步,以其在舊巿之西,故名。廣袤與福善同。宋皇慶間,邑人李達則建。路東通舊巿,西通城隍岡,今稱「景福橋。」 「小橋 」 巿西橋上流四十步。宋大中祥符間,賈五華建,并置小石塔於橋側,東通舊巿,西通城隍岡。

太平橋 在西峰路。宋大中祥符二年,僧雲豁修。明洪武十六年,僧起回重修。崇二丈,廣一丈二尺。

鐵佛橋 在半蘇橋上流鐵佛寺旁。宋淳祐間,僧志緯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十五年,僧本性重修,崇廣如太平橋。

土橋 在郡西南城隍岡上。

半蘇橋 在小橋之上流四十步。創自宋元豐間。適蘇東坡南謫經此,見城隍岡,澇水環流,芰荷秀發,以為其境半於蘇州,故名「半蘇。」 甃以磚石,崇二丈,廣八尺,長十五丈。東通舊市,西通城隍岡。元季蘇萬戶重修,今廢。

金鳳橋 在郡城外右隅。以近「金鳳庵」 ,故名。久廢。

弔橋 在郡城西永豐門外。舊以為城陷晨設暮收,今塞而為街。

竹馬橋 在市西橋之西,城隍岡下。按「唐廣德三年縣令裴公雅建,上甃以石,崇丈餘,廣八尺,長二丈餘,右通城隍岡,左達舊市。」 今廢。

榻水橋 在郡城西隅。始建,未詳,久廢。

吟溪橋 在縣北二十里坊郭鄉。相傳唐杜審言司戶吉州嘗游詠其上,因以名橋。明洪武元年,里人寧國守陳子將重修。永樂甲午,巨浸湮沒,子將子致廣因尚書周忱言,郡守陳本深下邑宰張叔倫,蠲其旁近二百戶編役資橋,致廣助成之。連岸凡四墩,高二丈八尺,廣一丈五尺,長二十步。

迎恩橋 在城北嘉禾門外,舊名螺岡橋,宋咸淳間建。元時迎接詔赦於此,乃更今名。洪武二十年,道人胡永成重修,甃以石,高四丈,廣半之,長三十步,覆之以屋。劉摯倫《記》。

銀灣橋 順治十六年,僧智沖重修,司理閻毓偉有「記。」

回龍橋 在城南水府廟下。

三板橋 在永和下市大街,水由此入江,丹砂渡舟往來其下,今廢。文仲進有詩。

銀鳳橋 東隅大街上。今無考。

吉塘橋 在縣西南十里永福鄉之吉塘。宋元祐庚申,僧人普濟募建。凡十有五墩,上覆以屋,高闊各二丈,長四之。元至正庚子燬於兵,明洪武間重創。永樂二年,波漲激梁壞,惟十二墩石存。

永安橋 在縣南十里儒林鄉之永安,未詳。始建連岸立五墩,加木甃石,崇二丈,闊一丈二尺,長五丈餘。明洪武十六年,鄉人共力重修。南通泰和,東通永和市。

瑞溪橋 在郡城北仁五十都,溪旁常產九穗嘉禾,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