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光瑩紅潤故名

玉華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上有玉華仙壇。盤龍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地勢盤迴,自華蓋山而來。

寶蓋山 ,在縣南三十里,形如寶蓋。

天寶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峭拔森聳,為郡中奇觀。

仙華山 ,在縣東三十里。乃華蓋三仙道場,士庶多丐福於此。

招仙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茂林修竹,流水映帶,真群仙所都之地。

沸湖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唐杜光庭煉丹之所。宋紹興中,山頂夜有光,旦穴其處,得古陶器,上有「沸湖」 二字。

感應山 ,在縣東五十五里。上立仙壇,祀王、郭二仙。水旱疾疫,禱之輒應。

巴山 在縣南六十里。有欒巴祠,故名。唐改曰臨川山。宋邑宰孫懋避欒僊諱,又改曰「相山。」 舊傳巴山有四仙,曰梅、欒、鄧、葉。梅即漢梅福,欒即欒,巴隱此山,鄧、葉俱南城人。

芙蓉山 在縣南一百里。秀麗如菡萏出水狀。頂有葛仙翁祠,旁有龍潭。

華蓋山 在縣南一百里。形如華蓋,又號「江南絕頂。」 昔王、郭二仙超昇於此。上有仙祠,下有紫元洞,旁又有雷洞。天將雨,則雲氣如爐煙直上,須臾雷聲殷殷而出。宋末有望氣者言華蓋、臨川二山之間當產異人,已而生吳文正公澄於山麓之咸口里。

寶唐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里。跨樂安之境,寶唐水出焉。

梅仙峰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漢梅福煉丹於此。元危素詩:「諫疏當年奏漢宮,至今名跡遍諸峰。經臺半掩三花樹,丹臼橫遮五粒松。近水衣裳清露濕,並巖芝朮白雲封。因君更憶非非子,杖履登臨得屢從。」

金雞巖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相傳浮丘養雞之所,雞皆金色,現則稔。樵者於巖口嘗拾得雞糞,其堅如石。

鯉石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傳琴高先生於此修煉,所乘之鯉化而為石。

虎跡石 在縣西南四十里。昔王、郭二仙跨虎憇其上,遺蹟尚存。香城莊燕洞 ,在縣南五十里。巖上有二佛跡,泉流石罅,其石白如鍾乳。

浮雲洞 ,在縣南一十五里。洞穴不可深入。相傳田家黃氏子夜寐驚魘,見偉丈夫自稱回巖客,令語世人曰:「此浮雲洞也。」 得名以此。

「紫元洞 」 ,在華蓋山。昔浮丘王、郭三仙隱此中,有石屏、石座、石棋局。

西寧水 ,在縣西五里。源出華蓋山,下流曲折五百餘里,至西津與汝水合。

寶唐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寶唐山,下流合巴水。

青水潭 在縣西北一十里。源發七都,流至縣西驢陂,與大溪水合。

鹹池 。《嘉定志》云:「陳司空黃法𣰰,崇仁人。侯景亂,法𣰰於鄉里聚徒以助陳高祖有功。又有奇術,嘗變鹽池於家山下,今水味獨鹹於他水。」 仙鵝池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世傳唐道士杜仙與修黃籙齋,忽有仙鵝七飛下池中,故名。化龍池 在縣治北,宋樂史家池旁有巨蟒,鱗甲爪距如金,一日,風雨大作,化龍而去。史登科正此日,池以此得名。

金谿縣

翠雲山 在縣南四里。岡巒環合,上有瀑布。宋治平中,儒士胡采發榛莽而出之。有「躍馬」 、「試茗」 、「鳴玉」 三泉及月石亭,皆有王安石題詠。

金窟山 ,在縣東五里。即前代採金之所,故名。有仙人麻鞋跡。

明山 ,在縣西一十里。山巔有井,隨江清濁,謂之「通江井。」

銅斗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西南有芙蓉山,上有神仙修道處。宋曾鞏《記》云:「銅斗山能出雲雨,弭災害,為一郡之望。」

雲林山 ,在縣東四十里,崒嵂數百仞,界撫信、建昌三郡,其形勢為金谿之巨鎮,上有三十六峰。

疏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有何仙舟,棄官隱居,讀書於此,因號書山。其書堂遺址尚存。中和中,刱為禪剎,賜額「白雲。」 南唐改為疏山。

柘岡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王安石「讀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