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0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假山耳。張生餉刮剁酒,不能飲,命車登嶽廟,巋然。山 之上前列五老峰,殿宇數層,殆百間,高處可望淮南 五祖、二祖山。次至下鐘石廣福院,山路梗塞,扳緣而 上,亦有一石,闊丈餘,可扣擊他石否?然則李渤所謂 南聲北音,亦未為無根。向者齊山眾石中,獨一石聲 如磬,不知其理果何如?僧答云:「相傳水中有鐘,與此 磬石相應。」東坡辯之詳矣。聞水涯尚有一響石,而線 路臨深潭,蔓草蔽之,予步往幾墜不測,當鐫銘以為 戒山。排地稍平處,前臨江湖,而對廬阜,左映屏邑,右 帶淘河洲,若創一亭,當為湖口絕景。江行望上下鐘 石,皆截嵲數十丈,及游其間,則有巖穴,亦有幽邃處, 上石尤巧。林俊《辨》云:「石鐘山者,先正辨之詳矣,而 各偏局。弘治丙辰,予舍舟步山,極指少室,所謂下石 鐘者,扣之果清越;入指所謂上石鐘者,扣之果涵胡。 要之俱類鐘,旁他石無是也。歸宿觀瀾亭,達曙不交 一睫,則坡老所謂大石空中多竅,風水吞吐,有窾坎 鏜鎝之聲者。要之,與鐘亦類不遠。豈蘇廣酈之意命 名者,初不若」是之崛也。

《遊小孤山記》
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過其下, 嵌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又有 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 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 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過澎 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 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數十里外望之,碧峰 巉然孤起,上千雲霄,已非他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 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苦於荒殘,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 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 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 別祠,在彭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 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蓋以此得名 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 句,傳者因為小姑廟有彭郎像,彭郎廟有小姑像,實 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遊廟 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 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迅鶻搏水禽,掠江 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曰:「山有棲鶻甚多。」

《遊文山觀大水記》
文天祥

自文山門而入,道萬松下,至天圖畫,一江橫其前,行 數百步,盡一嶺,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盡處為障 東橋,橋外數十步為道體堂。自堂之右,循嶺而登為 銀灣,臨江最高處也。銀灣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岩」,曰 「六月雪」,有橋曰「兩峰之間」而止焉。天圖畫居其西,兩 峰之間居其東,東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濱江一直 之大概也。戊辰歲,余自禁廬罷歸,日往來徜徉其間, 蓋開山至是兩年餘矣。五月十四日大水,報者至,時 館中有杜伯揚、蕭敬夫,輒呼馬戒車,與二客疾馳觀 焉。未至,天圖畫其聲如疾風暴雷,轟豗震蕩而不可 禦,臨岸側目不得注視,而隔江之秧畦菜隴,悉為洪 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對為洲,洲故垤然隆起,至是僅 有洲頂,而首尾俱失老松數十本,及水者爭相跛曳, 有偃蹇不伏之狀。至障東橋,坐而面上,游水從六月 雪而下,建瓴千萬丈,洶湧澎湃,直送乎吾前。異哉!至 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負 去酒數行,使人𠋫六月雪可進與否,圍棋以待之,復 命曰:「水斷。」道遂止。如銀灣,山勢回曲,水至此而旋。前 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里,而 水之情狀無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則銀灣遂為觀 瀾之絕奇矣。坐亭上相諧謔賦詩,縱其體狀,期盡其 氣力,以庶幾其萬一。予曰:「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 伯揚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曰: 「八風捲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騣。」倚闌踰時,詭異 卓絕之觀,不可終極,而漸告晚矣。

《遊石門序》
明·李曰鋮

介在江湖之交;挺生廬嶽,依然雲霧之窟。「突起石門, 鐵削天空;嶔崎雙闕,煙沈壁冷,曲折層巖。百尺金輪, 梵響如聞天外;一泓明月,古秋常寄,山間野夢相尋, 虛積十年之憾;群情共赴,偕趨數日之遊。《白太傅》擬 挾琴書,尚慚夙願;《遠道人》欣同緇白,已續舊因。趺坐 空軒,支頤而看爽氣;振衣絕壁,搔首以問青天。八月」 新秋,遙憶凄凄之鴈度;孤峰沈暝,共聞唧唧之猿啼。 蕉影空翻,疑是一溪風雨;佛燈浮現,驚看半夜星辰。 住深山而閒想都忘,愛老僧之清興不淺;相接劇談, 得楚狂遇之方外;問我卜築,笑匡俗原在山中。撥火 連床,空寄三生之夢;清泉白石,賴假一宿之緣。茲別 難忘,游方未厭,他年訂約,秋以為期。

《修九江城記》
余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