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岸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富村橋 在縣北四十里。

龍安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龍潭橋 在縣南三十里。

雷湖橋 在縣南三十里。

洪坊橋 在縣南三十里。

龍津橋 :在縣治南門外,知縣熊价建。

板溪橋 在縣治河南

跳石港七星橋 在縣治河南,今廢。

《橋南》橋 縣南二里。里人吳可聘重修。

前村橋 在縣南四里

官莊橋 在縣東三里

項家邊橋 在縣東四里。

鳳凰橋 在縣東四里

西源橋 在縣東三十里。

雙玉橋 在縣東四十里。

萬家邊橋 在縣南一里。

三墎橋 在縣東十五里。

塘溪石橋 在縣南十里。

燕岡石橋 在縣南十二里。

北山橋 在縣東十里

北畬鑑潭橋 在縣南三里。

盧橋 在縣北十五里

丁家橋 在縣西南一里。

環山橋 在縣北三里

戰平橋 在縣東北十里。

魏家下首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南港橋 在治南五里

二聖橋 在縣南二十里。

望學橋 在縣東二十里。

孔山橋 在縣東二十里。

桐下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

張公橋 在縣東二里。歲久傾圮。順治年間,舉人王廷憲重修。

龍津大渡 在縣南門外。官渡。

塘下渡 在縣東二十里。官渡。

陽湖渡 在縣東一里

瓦子渡 在縣南三十里,接奉新縣界。

港口渡 在治南十二里。

南康府封建考     府縣志合載

海昏侯 初,昌邑王賀廢,國除。地節四年,封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後以交通外人,削戶三千,國除。元帝即位,復封賀子代宗,傳子至孫,皆海昏侯。

三國吳

「建昌侯 孫睿」 字子智,《大帝權》子。封建昌侯,假節,開府,治半州。

「東鄉侯 」 陶侃,字士行,鄱陽人,討賊有功,封東鄉侯。王敦、蘇峻難作,舉兵匡復帝室,尋遷侍中,加太尉,都督交廣等七州諸軍事,鎮巴陵,移武昌,後封桓公。

建昌侯 謝安,封建昌縣公,後以平《苻堅》功,更封廬陵郡公。

建昌侯 謝峻,安石孫,以父望蔡公琰功封建昌縣侯 。王蘊字叔仁,定后父也,封建昌縣侯。蘊以恩澤賜爵,非三代令典,辭不受。乃授都督,固辭,謝安敦勸,乃受命。

建昌伯 高悝為《華軼》書佐軼敗悝藏匿其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會赦乃出元帝嘉而宥之仕至丹陽尹光祿大夫封建昌伯。

建昌公 殷穆文帝九年為特進右光祿大夫封建昌公。

建昌縣公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武帝討孫恩,以鄰里樂從,每有戰功。帝受命,佐守荊楚,三十年,封建昌縣公。孫撝,字茂謙,襲封建昌縣公。明帝逼奪撝妓玉珠,撝怨帝,遂奪撝封與弟賁。帝崩,弟賁讓封還撝。齊建元初,國除。

建昌縣侯 謝弘微,出後於崚,襲爵建昌縣侯。家素貧儉,而所後豐泰,惟受數千卷書,國吏數人而已。遺財祿秩,一不關豫所繼。叔父混名知人,驚嘆謂郎中令曰:「建昌國祿,本應與北舍共之,國侯既不厝意,今可依常分送。」 弘微重違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