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康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星子縣附郭。

南康府城池 「本府古無城池,宋淳祐間,知軍方岳築土城,作倉步,匯澤門於東,臨津、彭蠡、福星門於南,建昌門於西,五老門於北,潯陽門於東,南水門於西南,未訖工而止。元為寇陷,明百五十餘年亦未城。正德六年,北寇浮江奄至,民苦焚掠。七年,知府陳霖城以巒石,踰年又壞。於是鑿石城之,計周千丈,高二丈,石高一丈五尺,廣三丈,上甃以磚,建門五:東潯陽,南彭蠡,西建昌,北匡廬,小西曰星子」 ,通城垛口一千八百九十四箇。門上為譙樓五,門側為水門五。自東北抵西,環以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南則濱湖焉。嘉靖間,都御史胡松閱東隅傾頹,拓闢百十餘丈。嘉靖四十三年,知府于聞復鑿城西南為小南門,以通紫陽閘,名曰「紫陽門」 ,及增水門一座。萬曆甲寅年,知府費兆元議閉。崇禎六年,巡撫解學龍增高城三尺,傍城引水于濠以環之。城內浚井數口,以備緩急。九江兵使者王思任銘。

皇清順治初年,知府李長春復開「紫陽門」如初。

外縣

都昌縣城池 。邑舊無城池,惟重門擊柝以為固,民未奠居。明正德間,知府陳霖始建議請之於都御史孫燧,值寧藩兵變而止。嘉靖庚子,知縣楊昱復經理城址。丙午,知府王教立議城之,值交代去。嘉靖戊午,知縣區益修築基址,甫就,為異議者阻止。己未,都御史何遷專主城之,檄本府知府吳炳庶委推官何介董其役,巡撫侍郎胡松繼專責成知縣林貴兆、周希韶先後相繼甃築,雉堞闉闍具備,迂回八百九十三丈,高廣皆二丈。門六:東曰「明庶」 ,南曰「陽亨」 ,西南曰「承恩」 ,西曰「大有」 ,西北曰「禮賢」 ,北曰「拱宸。」 癸亥年,知縣吳英於東南隅復闢小東門。萬曆三十一年間,知縣鄒祖孔閉南陽亨門。至萬曆三十八年間,知縣鄭洪圖復開,于南陽亨門建大觀樓,壯麗與門稱。至崇禎二年間,知縣劉暹以內衙宜建高樓,乃再閉陽亨門,拆大觀樓於內衙南門,向離為輅車,詔使出入之所,且方面復吉。每閉之,城中輒多事。至崇禎六年,知縣陳嗣清申請復開。又於小南門之外為聖宮門,射其右脅,紳衿僉謂宜閉,而西大有門坐凶方西門望仙一帶,居民多災,父老亦僉謂宜閉。其小南門之西,大西門之南,為蜈蜙溝,地當吉方,士民僉議開一門,以便兩門居民之往來。嗣清從之,併為申請,與大南門俱得請。蜈蜙溝居民備資自建,名為「萃吉門」 ,其小南門亦居民備資自塞,惟南陽亨門必需公帑未開,此嘉靖三十三年以來之知縣區益、林貴兆、周希韶先後所創始經營之城也。至崇禎十一年,城漸低塌,出入可踰,於是寇不可禁矣。知縣楊寅旭來視事未久,心竊憂之,遂集議修建,廣高仍二丈,周圍仍八百九十三丈。各人增修,丈數不等,規模建置,屹然出郡城之上。他邑殊不及即今城也。因更門名,東曰「靈曜門,南曰來薰門,西南曰襟帶門,正西曰安阜門,西北曰寶成門,北曰芙蓉門。至小東門雖設常關,前後俱未有名。其崇禎初年所謂『萃吉』」 者,則仍不復設矣。

皇清以來,其名仍舊。然考今之《來薰》,即昔之《陽亨》也。

物議無常,起閉不一。康熙十四年復閉者且數年。至十九年,知縣曾再三審顧其門,實為納吉之方,擇次年辛酉七月十八之吉特開之。凡《典禮》出入,端必由此。至城垣四周,恃湖為池。二十一年四月連雨水漲,如寺前塘、屈家河、小西門等處,共計崩壞城垣八十八丈五尺。內外通達,深慮不測。知縣曾設立木柵,令邑士庶之好義者每晚登陴防守。曾親率僚屬巡視。遂設法修繕,凡三月告竣。

建昌縣城池 ,舊無城池。明正德十三年,知府陳霖建議於都御史孫燧,發公帑知縣方鐸,先為四門,次以土築城。嘉靖十一年壬子倭亂,當事者以緩急議攻守。辛酉,都御史胡松下令,申飭四封城縣之無城者。時同知楊侃署縣事,奉檄「以石築城,為門四,為敵臺三十六,為水門二,耳門一,南北延袤三百餘丈,東西」 倍之,費出於官,一民以義助者十倍之。雇直於官,一民之輸力者亦十倍之。工訖於明年壬戌,兵部尚書南昌張鰲為之記。明季寇警,知縣喻琦慶增修。

皇清累年補築,屹然鞏固。門七:東曰「朝宗」,西曰「仰止。」

南曰「在川」 ,北曰「拱宸」 ,小南門曰《金帶》,水門曰「便民。」

安義縣城池 ,明正德十三年,本府通判蔡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