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9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七卷目錄

 南康府部彙考一

  南康府建置沿革考

  南康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康府星野考

  南康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七卷

南康府部彙考一

南康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 ,即西據敷淺原,東匯澤為彭蠡者也。周職方隸揚州,屬勾吳,始稱豫章。吳滅,屬越。楚威王併越,其地屬楚。逮秦罷侯置守,始隸九江郡。漢屬豫章。吳孫權割據,立鄱陽、柴桑郡,又分海昏、建昌地立西安郡。晉屬豫章、潯陽二郡。南朝宋屬江州。齊梁因之。陳復改置豫寧郡,仍隸江州如故。至隋乃置洪州,併艾入建昌,置當陽府。唐仍洪州,分立孫州,而九江之郡遂改為州矣。南唐楊吳以廬山南星子鎮屬江州。宋興,陞鎮為縣,仍屬江州,置南康軍,隸江東道。元改南康路。明改西寧府,尋復為南康府,屬江西布政司。正德十二年,分建昌五鄉立安義縣,凡領縣四。

皇清因之。統縣四。

星子縣:附郭。

漢彭澤縣地,屬豫章郡。晉因之。南唐楊吳始置星子鎮,屬德化縣。宋陞為縣,尚屬江州,尋置南康軍,以星子為附郭。元屬南康路。明屬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都昌縣

周為吳楚地。秦屬九江郡。漢為鄡陽縣,屬豫章郡。晉屬潯陽郡。唐武德間,始改為都昌縣,屬江州。大曆間,徙治彭蠡湖之東,屬饒州。宋置南康軍,乃改屬焉。元屬南康路。明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九里。

建昌縣

漢本豫章郡艾及海昏地。艾為吳公子慶忌所居,海昏,昌邑王賀之所封也。東漢分海昏,始置建昌縣,屬豫章郡。後析置新吳即今奉新縣,永修即今靖安縣。二縣又分為四縣,即今武寧縣。晉更西安縣為豫章縣,尋併海昏為建昌,並隸豫章郡。隋改豫章為洪州,併艾、永修、新吳、豫章四縣入建昌,置南陽府。唐改南昌州,又析置龍安、永修、新吳三縣。後併析不一。大曆中,為緊縣。宋太平興國七年,置南康軍,始割屬焉。元陞為建昌州。明仍為建昌縣,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一里。

安義縣

漢、唐、宋、元地屬建昌。明正德十三年,准都御史孫燧奏,以建昌地廣,境接他壤,劇賊嘯聚,乃析建昌安義等五鄉分置,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

南康府疆域考        通志

南康府疆域圖

南康府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