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8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五十五卷目錄

 饒州府部彙考一

  饒州府建置沿革考

  饒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饒州府星野考

  饒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五十五卷

饒州府部彙考一

饒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所稱「彭蠡既瀦」 ,即鄱陽湖也。周職方隸揚州。《春秋》:楚東境,吳闔閭伐楚取番,遂屬吳。逮越勾踐,平吳,屬越。楚滅越,復屬楚。秦并天下,置鄱陽縣,隸九江郡。項羽立黥布為九江王,復屬楚。漢初屬淮南國,後屬豫章郡。三國吳置鄱陽郡。晉初因之。後因荊、揚地廣,統理尤難,割荊揚凡十郡,置江州,隸江州都督。宋、齊復隸揚州,為鄱陽郡。梁置吳州。陳復為鄱陽郡,隨改為饒州,以物產豐饒故也。隋置饒州,復為鄱陽郡。唐初為饒州,後改鄱陽郡,又復為饒州。其中分隸諸道州,不一而足。南唐置永平軍。宋仍為饒州。元置饒州路。明初,改為鄱陽府,復改饒州府,屬江西布政司。正德七年割饒州之鄱陽東南,餘干之西,樂平之東,信之貴溪,東南《都圖》為「萬年。」

皇清因之,領縣七:

鄱陽縣:附郭。

春秋楚鄱邑,後屬吳。秦隸九江郡。漢析隸豫章郡。新莽改為鄉亭。東漢改隸廬陵,尋復舊。吳孫權析隸鄱陽郡。晉、宋、齊、梁、陳因之。隋隸饒州。唐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饒州,領縣九。八年,併新平、廣晉入鄱陽,後又割東北置浮梁。五代屬吳。南唐因之。宋仍鄱陽縣。元隸饒州路。明初,隸鄱陽府。洪武二年,改屬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百一十二里。

餘干縣

春秋屬吳越。秦滅楚時,駐軍餘干,名始見《郡縣》,天下始置縣。漢置豫章郡,縣十八,曰餘汗。汗音干。吳孫權置鄱陽郡,餘干屬之。梁改郡為吳州,屬吳州。隋復為饒州,屬饒州。唐析五鄉分置貴溪縣,又析四鄉屬進賢縣。南唐以四鄉復餘干,改饒州為永平軍,屬永平軍。宋復為饒州府,屬饒州。元陞為州。明改為縣,屬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二十四里。

樂平縣

漢本餘汗東樂安鄉地。漢末,析置樂平縣。吳孫權時,西徙樂安鄉,名樂安縣,治銀城。樂平疆域,包今德興。陳改銀城縣。隋廢,併入鄱陽。唐復建樂平縣。南唐析三鄉置德興縣。宋因之,定為望縣,析盡節鄉入德興。元陞為州。明改為縣,屬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七十三里。

浮梁縣

唐本古番地。唐武德中,析置新平縣,尋省。開元初,復置為新昌縣。天寶元年,改曰「浮梁」 ,以溪水時泛,伐木為梁,故名。永泰二年,析北境合黟南,置祁門縣。元和中,縣治被水,徙西北,即今治。南唐宋因之,為望縣。元陞為州。明改為縣,屬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一十二里。

德興縣

古餘汗北後,析置樂平。隋大業間銀寶始發。唐總章間,立銀冶,名鄧公場。南唐昇元間,割樂平、婺源、弋陽三邑之地,改場為德興縣,取地產銀,唯「德」 乃「興」 之意。宋熙寧間,析樂平盡節鄉。元豐間,析弋陽建節鄉,增德興。元因之,屬饒州路。明仍為縣,屬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三里。

萬年縣

明分屬饒、信。正德七年以桃源盜變,割饒之鄱陽、餘干、樂平、信之貴溪四縣之都圖為邑,治曰「萬年」 ,隸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四里。

安仁縣

漢餘汗東南境晉興鄉也。晉析置晉興縣,後廢。陳置安仁縣,隋廢。唐武德間,置長城縣,尋廢。宋開寶間,建安仁場。端拱間,仍改為安仁縣。元因之,屬饒州路。明仍為縣,屬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