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沿城為壕山,東南開渠引水作新壩,東北出水為梅莊閘。舊制以時啟閉,水益深,城益高矣。外縣、

蕪湖縣城池 舊《志》:在縣東三十里,高九丈,周十九里,門六:東迎暉、隱玉,南薰風,西會江,北拱辰,平在循城有壕,可方舟南達於河者。《括地》諸書所謂「于湖故城在咸保圩」 者也。蕪湖周縣名宣春,《晏公類要》曰:「于將之子埋其父首於宣春城北。」 今城東門猶稱宣春門,仍其舊也。吳黃武加造,故孫權嘗欲徙都其城,西至江口,東至長街之高城岡。王敦城在城東北一里,今羅氏園後有「夢日亭」 址是也。南豫州城在城東二里,今之五面場是也。宋建炎間,水賊邵青盡隳之。至明萬曆三年,知府錢立首議建城,割長街於城外,就高城岡之東,達於五面場之西,防謹庫獄,予民有恃而已。工未竣,同知龍宗武繼之。至九年,知縣周之翰乃報完壘。

皇清順治十五年,池太道宋之屏駐劄茲土,捐俸六。

百金,倡募重葺。今制高三丈,周五里。東曰「宣春門,城樓一座。稍右曰迎秀門,在學左。東南曰金馬門,與學宮對峙。城樓一座。南曰長虹門,城樓一座。浮橋一架。南左曰上水門,南右曰下水門,西曰弼賦門,城樓一座。北曰來鳳門,城樓一座。月城一道,近城無壕。大河、宣城之水自東入,直逼南城門,設浮梁以濟,西達於」 江。其支流為石橋港,繞西門外之北,名「西湖池。」

繁昌縣城池 :繁昌,古春穀。《括地志》曰:「治在移風鄉普照院」 ,則今蕪湖之陶辛圩也。東晉立襄城郡,繁昌諸縣於此。唐廢為石碌場,而故城亦廢。景福間,復割南陵置繁昌縣,移其治於江之濱。宋慶曆間,築城,周六里八十步。元至元間廢,僅遺址存。明天順元年,徙今所,以故城為舊縣鎮。崇禎八年,知縣羅明祖建議造城甃三門,報罷。十一年,張繼曾襄厥有成。後久雨,復崩數處。十四年,馮洪孜捐俸募輸,以次修葺,置窩鋪。今制高二丈,周六百四十六丈八尺。東曰朝陽門,城樓一座。南曰迎薰門,城樓一座,水關一道。門右內通學,前放生池。西南曰聚奎門,學宮對峙,開閉不時,樓廢。西曰威遠門,城樓一座。北曰拱極門,城樓一座,警鋪十二座。水洞二,一在迎薰門北,一在朝陽門南,東南西三面皆壕,東南繞城根,出峨橋魯港入於江,西去城數十武,舟楫皆通,嚴冬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