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祿青庵 :在治東一百一十里,為直浙孔道,太學生仙作霖建。庵下有橋,建環翠亭,以便行者憩息。

步岸山房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十二都。贈副都御史仙時忠建。

高峰庵 在治西七十里三十都,西坑山之上,一名鐵瓦庵。山高萬仞,前人鑄鐵瓦之意為陶瓦不耐霜雪,鐵可垂久遠也。山下至庵有十里之高,晴明天氣望見郡縣,如在山麓。茶最清芬,夏至後方採。

福慧庵 在治西五十里鎖坑口。為青龍屏蔽。山原平衍,林氣鬱蔥,名勝所毓,人文蔚起,亦一福地也。

黃金庵 在治西九十里,自宋以來有舊址。明嘉靖間,里人胡世傑解組歸來,命重建焉。至天啟辛酉,始遷甘露峰之下。殿右有蝦蟆石。《涇縣》

大安寺 在治北。肇於東晉,興廢不常。明洪武壬子,僧行清開山。宣德壬戌僧景貺重修。萬曆丙辰燬於火。崇禎辛未,知縣尹民興重建。崇慶寺 ,在縣西五里。南齊永平元年建。明帝時相國淳于棼捨宅為寺,始名「凌岩寺。隋大業二年廢,唐上元三年復興,元宗改為天宮水西寺,天寶中復名凌岩,會昌元年廢。大中二」 年,裴相國休牧宣州,即故基刱寺,命黃蘗禪師住持。咸通十二年,復改水西寺。宋太平興國五年,敕改賜「崇慶寺」 ,凡十四院,曰彌陀、大慈、羅漢、大聖、彌勒、西方、地藏、釋迦、藥師、文殊、華嚴、童師、七祖、觀音。寺有唐宣宗詩及李翰林而下唐、宋諸賢題詠。紹興中,建小塔,在寺之東麓。

寶勝寺 在縣西五里,又名水西寺,即古之五松院也。宋太平興國中,有僧處元領弟子數十人來遊,剪茅結屋,請額重建「五松院。」 太宗賜御篆二軸。元豐五年,敕改為奉國寶勝禪院,起御書閣,奉安三朝御書。大觀二年,改造「聖壽崇寧塔」 以鎮之。寺南有葛仙煉丹井,前有濯纓泉。東麓有明壁軒。明洪武初,住持僧宗泐重建法堂廊廡。至十五年,初設僧會司,僧官就於本寺開設衙門,師聰師鷲相承。永樂改元,住持從純授僧會,乃重建殿宇。宣德癸丑,僧宗㫤繼葺之。正統辛酉,住持道權又增勝焉。萬曆間,禪僧了心置造藏經閣,頗復黃蘗。道場,徒孫恆證改造山門,重倡宗風。

水西首寺 在縣西五里。亦淳于氏宅基也,興廢與凌岩寺同。唐乾寧二年,賜額為「白雲院」 ,乃乾應伏虎禪師道場。後有永平年間所刱古基及乾應塔,見存。明正統間,改為西方院。至明末,始改「水西首寺。」 枕山巒之秀麗,面溪水之縈紆,為一方之勝概焉。寺後白雲泉在半山間,有澗谷出焉。跨澗為橋,有亭冠其首。又有東峰亭,即淳于氏送客亭。前瞰賞溪,凡邑郭內外,樓閣相望,亦谿山之要。古今名人登覽題詠甚多。勝果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宋淳熙間,鄉人王千二捨基刱建。明正統甲子僧道旻重建。大寧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名「伏龍禪師道場。」 明永樂己亥僧宗玨建。

長樂寺 在鳳山之側。宋紹興間賜額。

新興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古剎頹廢。明景泰庚午,僧永倩、壁淵重建。

藍山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古剎頹廢,明宣德庚戌,僧惟愷重建。《山水勝概》。

永安寺 在縣西七十里南藍山。宋宣和中建,明宣德中改名覺慈院。震山八景,《永安鐘鼓》居其一。

凌岩寺 在縣西七十五里。古剎頹廢,明宣德丙午,僧德慶重建。

長安寺 在縣西八十五里。古剎頹廢。明正統癸亥,僧會瑤瑛重建。

妙明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烏龍山下。宋紹聖間建。方丈前有羅漢閣,高踰烏龍山之半。上有清泉潺潺,日夜不息。明宣德丙午,僧福源永道重建。

隆興寺 在縣西南一百里麻溪。唐天寶間建,有五公修道於石豅洪頭山,寺曰「隆興」 ,久而頹廢。明永樂辛丑,僧了悟重建。

宣陽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古剎頹廢。明正統己未,僧慈智、《福圓》重建。

岩豅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宋開寶中建。明景泰壬申,僧永覺重修。

顯明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安寺。」 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明正統己亥,僧法旋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