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清溪二生祠 在清溪江口。劉光謨建,以祀宋「清溪二生」 ,今廢。

四公祠 在齊山三奇亭左。明萬曆三十八年,副使金勵建。祀宋岳飛、趙昴發、明陳敬宗、黃觀。今廢。

包、何二公祠 在毓秀門內。舊在府治北,明隆慶初移今址,祀宋知州包拯,明知府何紹正置。有祀田六畝四分,地一畝,坐落聖母橋下。祠前「去思」 亭,額為王守仁書。其專祠包公於府治儀門者不載。

忠烈祠 在毓秀門內,舊在府城北市隴街,明隆慶間移今址。祀宋通判趙昴發夫人雍氏。又清溪二生,明黃侍中觀、夫人翁氏及二女;又烈婦唐貴梅,烈女康清姑,號「三忠六烈」 ,祀田一十二畝。萬曆間,知府錢檟以黃有專祀,遂撤黃及夫人、二女像。

黃侍中祠 有二。一舊在縣學西,今廢。明萬曆間,巡按龔文選奏請特建。九華門外,知府錢檟並鄉士夫置。祀田在冊,六畝三分,地十八畝,坐落烏沙夾朱家沖。一在羅剎磯,為死節處,知府鍾穀建,有祀田在冊,十一畝五分,地十一畝,坐落豐家賽。

皇清康熙七、八、九年間,陞任原本府同知王澤洪建。

德知縣喻成龍捐資重建祠。

成仁祠 在城隍廟前。明萬曆間,知府錢檟暨後副使金勵建。祀給事中陳敬宗。

秦公祠 祀明推官秦懋義。一在西廟後者廢,一在南門外者存。置有冊田三畝八分,坐落阮家坦,給道士葛孟榮。

水口報功祠 :在九華門外橋右。祀巡按易應昌、兵備道陳瑛,本府知府劉孟雷、姚士觀、胡芳桂,通判許其才,推官王紀、周汝磯,貴池知縣李一鳳,青陽令李如桂,銅陵令李振玉,石埭令薄匡宇,建德令蔣士禮,東流令李希衛。此有功於永濟橋、青雲隄者,祀兵備道馮叔吉、知縣王啟棠。此有功於千柳隄者,祀知府黃流芳、知縣羅憲凱,此有功於「相公墩」 者,祀知府錢檟、兵備道劉會、知府金本高、知縣游湖,此有功於清溪塔者。祠今廢,碑存。

丁相國祠 在塔上街,祀明丁文恪。紹軾。李公祠 在城南獅子口,祀操撫李日芃,有買馬田、《革船季》諸善政。知府梁應元捐粟買黎家店冊田三畝二分,給道士葛孟榮。

青陽縣

社稷壇 舊在縣治西望池門外。明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蔡立身築壇於橫山壟。前有門,後有屏,四圍皆牆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明洪武八年,主簿陳子通建。嘉靖間,知縣張牧重修。

厲壇 在縣北門外。明洪武八年,主簿陳子通建於縣北重山下。正德間,知縣包廣移今址。有廳三間。

城隍廟 舊在縣治北。宋紹興間,縣令歐陽源建。紹定間,縣令喬幼聞修。明正德間,知縣田登年新築。城完,遷於縣治東察院右,神不歆祀。四十五年,知縣徐孺復遷故址。萬曆間,知縣蘇萬民增置堂房碑坊,自為《記》。

文孝廟 在縣治東九郎墩,久廢。明嘉靖間,推官陳萬言感夢,屬知縣毛德禎重構於舊基。各鄉皆有廟,在陵陽鎮者香火尤盛。

關帝廟 在縣治公館左,舊為「沈侯祠。」 明萬曆間,知縣孫成名改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夢鯉重修。

協濟祠 在縣治南二里望仙墩,俗名九華廟。舊傳神姓曾氏,三國時兄弟避兵於此,歿而能福其民,遂廟食焉。宋大觀間,賜今額。縣令許介重建。介去,民思之,奏以介附祀。介,安福人,人呼「安福相公。」

李白祠 在九華山龍女泉側。宋嘉熙間邑令蔡元龍創建,後圮。明知縣蔡立身移遷於東岩。清隱祠 在縣南。明嘉靖間知縣張牧建,祀宋處士邑人陳岩。

許公祠 在高陽橋西。祀宋邑令許介,後遷於縣治西,尋圮,移祀協濟祠。明萬曆五年,知縣蘇萬民復建祠於橋西舊址,後移縣治東。三十二年,知縣傅賓改建於賓陽門月城內。守僧建觀音閣於前。

陽明先生祠 在九華山明化城寺西。陽明正德間兩遊於此,聚徒講學,從者彌眾。岩石上多留題。嘉靖初,知縣祝增為建祠宇,前為堂廡,後為仰止亭,肖像刻石於中。歲春秋次丁祀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