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徐公嵒 在南溪村外。旁一樹高並巖,春花冬葉,不識其名。石上瀑布,旱禱取水多應。相傳徐公修道于此。

滴水嵒 距縣三十里

獅子嵒 在縣東南四十里,形如獅,流泉不竭,夏涼冬溫。患瘧疾者飲之多瘳。

《葛仙嵒 》在小和山,有葛仙像。

迎春洞 在縣東八里。高深如屋,旁有兩穴,可秉燭以遊。

朝霞洞 ,在縣東三里,深廣數丈,懸石若鐘鼓形,叩之有聲。

蛻龍洞 :在縣治山後,深廣數丈。

唐橋洞 在奠龍山

魚龍洞 ,在華蓋山下。

蒼莆洞 ,在縣北十里。

太子洞 ,在奠龍山蘆沖塢內有石柱、石屏,傳昭明太子過此。

天山洞 ,在列疊山下,有桃花流水之勝。明貢士江杏隱此,多名人題詠。

龍山洞 ,在縣東三十里。內有潛龍蟠屈之跡,爪甲隱然,石鐘、石鼓聲皆宛似。

龍池洞 在縣東五十里。高敞如屋,上有三池,注水深泓,可鑑鬚眉。其下飛瀑如練,多名人題詠。

新華洞 ,在縣東五里。

上洞   、下洞 :在詹村,二洞相對。上洞有石乳如蓮,下洞潭深無底,大資灌溉。

大龍洞 ,在縣東二十五里。有泉穿山數里,灌溉無窮。

小龍洞 在縣東二十五里。

滴水石 在縣北十里博陽山口。上有「佛」 字。佛石 ,在廣陽山西峰亭,其形似佛。

《和尚石 》在詹村沙波灘,以石形似,故名。「鯉魚石 」 在縣北二十五里,宛然一魚。俗以魚之低昂驗地方之豐歉。

女兒石 在縣南黃蘗鋪二里。有石數百步,輿馬難行。傳為倪氏女初嫁,轎阻施財,鑿為坦途,刻記路旁,遂名。

涼傘石 在縣東三十里天馬山下。

獅子石 在縣南四十里。有飛瀑,可療病。龍頭石 在縣南四十里。水中突起丈餘,似龍波流,搏擊錚然有聲。

兔兒石 在羅家亭河干,形如兔,尾耳悉具。金雞石 在縣草堂寺北。相傳唐羅隱過此,題詩有「金雞不向五更啼」 之句,石遂迸裂,有雞飛鳴而去。

前河 一出桃墅嶺、馬坑,經雙河口,一出方嶺大坑,經步頭村,一出抄溪九鳳山、栗埠山,經花果園總匯步頭灣,過堯城達茹蘭溪,委蛇百折百有餘里入于江。

後河 自石門嶺發源,過留山、橫山,匯雙河口,繞靈山、和山,委蛇百餘里,由張家灘達黃湓入于江。

饒河 在縣南九十里。其源三:一出鄱陽南坑,達白石溪;一出桃墅嶺達黎痕;一出東西澗,過鬥龍溪,匯為昭潭,合于玆河,迤入饒州之獨山湖,西達彭口入于江。

茹蘭溪 在邑城外,源出迎春、朝霞二洞之間,合而西流,過龍門橋匯于前河。

北柵溪 在縣北四里。有官渡。元末羅友賢築寨于此。

堯城溪 在縣南二里。舊有渡,今改為「擊壤橋。」 昭潭溪 ,在縣南一百里,即饒河。

抄溪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彭澤。

譚石溪 在縣東三十里。

西港溪 在隱山坂。石門溪 ,在縣東四十五里。溪中有大石,高十餘丈,闊數丈,光峭屹立如門。

陽烏潭 :在縣東三十里。

楮潭 在縣北十五里

小石潭 :在縣北十五里。

清潭 在縣南二十里

龍潭 在龍潭山寺旁。泓澄莫測,旱禱立應。明景泰壬申大旱,知縣傅霖徒跣致禱,旋降甘霖,送水歸潭謝之。柯暹贈聯云:「雨三日乃止,求之與?與之與水一勺之多,出乎爾,反乎爾。」 遂刻于潭之龍王廟。一在北山村之南。宋時龍旋為潭,遇旱水沸即雨,闌于石,尚存。

百步灘 在縣南十五里。

沙灘 一在縣南五十里,一在縣北五十里。二望灘 在縣南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