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貧支用

當塗縣儒學 在府治東南。宋未置學,元始置而未立。學宮地在西隅。明洪武中,知縣王俊即其址建之。後知府楊士敏、知縣張喦拓治。成化初,知縣韓恭遷建。

文廟。正德間,御史洗光屬知府周統重造廟門齋。

廡。嘉靖間,知府林鉞、知縣張一厚復增修之。萬曆三年,巡撫宋儀遷建今所。

皇清順治十三年兵道周體觀,康熙十年訓導史以

徵重修葺。十二年知縣寇明允力任,告厥成功。青山書院 在縣城內馬軍寨楊萬戶宅右。明隆慶年建。門堂、後寢俱三楹,旁列兩廂,前後共十餘楹。後廢,移天門書院置其地。

天門書院 先在縣西南三十里大信鎮。宋淳祐六年,守臣陳塏建。門廡、殿堂、齋舍、庖湢,悉倣州庠制,榜曰:「浮淮書堂。」 蓋設為淮士流寓者肄業也。

采石書院 在縣北二十里采石鎮。元至元十四年,江東道宣慰使張弘範從儒士趙必晃請,即舊統制司之景雍堂及射址剏建。泰定五年,郡守賈煥、山長楊伋、知縣王惟中,重建堂齋、門庫、亭庖,集賢待制周仁榮記。至正三年,廉訪使僉事崔敬屬達里花赤帖里答失、總管胡安國增修置田,當塗尹張兌《記》。明宣德三年,尚書豐城黃宗載偕知府徐敬、知縣吳源重修,宗載記。成化十四年,鎮人都御史李蕙倡始增建,肖宣聖四配,及周、程、張、朱像祀之,禮部侍郎張元禎記。嘉靖二十二年,周祖堯重建。萬曆三十年,知府王繼明、知縣王思任遷其像。郡城天啟間,置采石兵營,易院為江防行署。後同知梁斗輝復改為「振采書院。」 崇禎年間,鎮庠生陳啟蒙率鎮兩庠生員捐貲重修,易以木主。

丹陽書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黃池鎮。宋景定五年,劉貢士建。郡守朱祀孫聞於朝,賜額「丹陽書院」 ,從漢郡名也。元至大元年,憲使盧摯暨人匠提舉陳童撥置田六百畝以養士。吳澄《記》,邑人許璇有詩詠之。今廢。

當仁會館 在黃池鎮,乃先儒新安陳履祥、天都汪有源、姑孰庠生蔣懷袞講明《心學》之所。今猶有紹述其學者。

社學 府前,承流坊街東一所,在「進士方定《登科坊》」 之南。內有五顯廟。

東街「孝蓮坊」 一所 ,在街東。

東街崇教坊一所 ,在南寺巷內寺前。

「行春門內知欽社」 一所 ,今蕭公廟。

院側巷社學一所

《北門五顯廟》巷內一所 ,今存號房。

《西庵》巷內一所 ,在庵西。

「西門大街老城巷口」 一所 ,在街南。

清德坊西青陸巷內一所 ,今存號房。

蔡家巷口一所 ,父子科第坊下,坐西朝東。龍光坊北首一所 ,坐東朝西。何公祠對門。東門外,柳家巷一所 ,有社橋。

「《上天井》街」 一所 ,今「萬全巷。」

龍津門外一所 ,童昕世恩坊街北。

湖孰門外網巷口一所 ,即古官鋪,所以禁犯夜者。後改社學祀土地,以免侵占。

《學田 》「一明嘉靖四十一年,巡按御史黃蕎置買學田三百六十畝,坐落北門外孟村垾地方。一明隆慶五年,巡按御史劉世曾置買學田八十七畝一分三釐二毫,坐落北門外孟村垾地方。」

一、御史劉世曾又置買學田五十二畝六釐七毫,坐落北門通義垾地方。一、明萬曆三十六年,巡按御史宋燾置買學田七十三畝七分四釐五毫,坐落東門外新壩圩地方。

一「明崇禎十年巡按御史張煖、置買學田十畝,坐落本縣三十里地方。」

一「明崇禎十二年,巡按御史陳起龍置買學田一十畝,坐落北鄉丁周村地方。」

以上撫院項下學田,除佃戶照例納糧外,仍每畝納租銀三錢。原係當塗縣按院下學田,康熙二年歸併安徽撫院項下。本年詳奉撫院批,「每畝減租銀一錢。」 康熙七年又詳撫院批,「每畝減五分,每畝實徵銀一錢五分。每年租銀請詳賑給貧生等用。」

「一明萬曆三十八年提學御史房置買學田三十六畝,坐落當塗縣八圩」 地方。

一明提學御史過庭訓置買「學田二十畝,坐落當塗縣八圩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