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6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道成庵 在府西南四十里。元至正三年建。東林禪寺 在法忍寺東,俗呼「東法忍。」 元至大初,僧妙因建本觀音堂。皇慶初,改額為寺。明初,僧至益重建。

延壽院 在府西南李塔匯。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來,卓錫于此。里大姓錢氏捨地建。初名「澄庵」 ,又名「圓通。」 寶祐、咸淳間,僧如霑始易今額。後燬于兵,僧照重建。院臨驛道,府人祖餞,以此為節。明萬曆間,里人錢大復特為鼎新。其後即祠于禪堂之右。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祖永勳捐俸重修。本名《禮塔》。

今云「李塔」 ,疑亦以曹王明故也。

寶藏禪寺 ,在海慧寺西。宋熙寧初,邑人吳延亮建,白牛禪師開山。紹興五年,賜額「寶藏護國禪院」 ,寺因舊名。

定光庵 宋景定間,僧通建。

報恩寺 在七保。宋僧祐建。

三乘庵 在府西南六十里。宋景定間僧卿建。圓覺期堂 在府西南六十里。宋熙寧間建。太平禪寺 在胥浦南。初名「太平興國禪院」 ,宋紹興二年僧曇無竭建,元燬。至正甲申僧潤玉隱建于浦北,寺有松風閣,僧元鎮建。

報恩寺 在府西南四十里。元皇慶間建。陸墳庵 在府南六十里。元至正間僧道盟建。龍門院 在府西南六十里。元至正三年龍門寺僧省建。

澄鋻禪寺 在泖橋,俗呼「泖橋寺。」 唐天寶六年,僧隆建,後燬於兵。宋僧本一、淨慧復建。明萬曆間重修,復構香印齋、清音堂。寮宇幽潔,頗稱勝地。今頹廢。

張墳庵 在府西北二十三里。

興塔禪寺 在泖橋西,即宋興塔院,創建無攷。治平初,僧慧月重修。紹興四年賜額。

萬竹林庵 在府西南四十里。明洪武三年建。觀音堂 在府南二十七里。明洪武間僧皓建。海慧教寺 在風涇白牛市。宋建隆初里人姚廷睿捨宅建。初名「興國福壽院」 ,治平元年改為海慧院。今祀姚,為伽藍神。寺有水波壁、留春亭、精進閣,並廢。

慈福庵 在府西。宋慶曆間,僧濟建。

積慶庵 在府西南。宋景定間,僧濟建。

崇敬庵 在府西南。宋咸淳間,僧清建。

北華嚴庵 在府西南,宋天禧間,僧道隆建。南華嚴庵 在府西南。

圓智教寺 在干山,舊名禪居。唐大中十三年建于婁邑西南二里。晉天福中壞于水,始遷于干山,其地晉陸士衡《草堂》遺址也。宋太平興國中,都水使錢綽始建堂宇。住僧憙蟾嘗入天台韶國師室,人多歸之,精舍始備。賜師號「崇慧明教。」 治平中,賜今額。有寶塔在山之半。明萬曆中,冏卿林景暘重修法堂左為二俊祠。

東巖塔院 在府東南三百步。宋皇祐間建。崑山塔院 在府西北二十三里,即今小崑山「泗洲塔院,宋乾道元年建。明弘治四年,天童僧忠詔住持。建觀音殿。嘉靖二十年建真武殿。二十六年重建西方藏殿,并起僧寮。隆慶元年,僧真覺建三聖閣于左。萬曆中,僧照徹建經藏閣。」

皇清順治五年,僧溯本源以山勢宜北,殿獨南向,經

閣反踞其前。形家疑之。遂鳩工移易法像不動。一時偕旋。觀者謂有神助云。

壽安教院 ,在干山東。元大德間,僧師安建。圓修懺院 ,在干山東。元延祐中,里人曹氏建。澄照禪院 ,在泖中。吳天澤《記》云:「唐乾符間,老僧如海築基泖中,作井亭,施湯茗,建塔五層,標燈為往來之望。明嘉靖間,僧智明建大雄殿,其徒自正,于隆慶六年,築石隄以為外護,建寶藏閣,以奉大藏經。陸宗伯樹聲與弟中丞樹」 德置常住田。萬曆十八年,又構潮音閣前。隆慶三年,丈田均糧,以泖塔在湖中,渰沒不常,遂得免科。萬曆元年,復建青浦泖以西俱屬焉。獨塔基因不起科,仍隸華亭,今屬婁。

延恩院 在雲間第一橋北,本延恩報德院,在今秀野橋。宋紹興四年,律師元偉即接待院舊址為之,守臣劉徽制為之請額,後廢。明正統間,越僧可立得郡人黃氏地建,因舊額而名。其前為「祭江亭。」 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府劉璟建。每歲漕運起行,設祭于此。弘治末,知縣張岐重建。古蘭若 在府西門外張涇側,古鐵笛「和尚舊址。」 明萬曆四十二年,江右僧瑞庵草創未竣,其徒三無拓而新之。

直指庵 在花園浜後,江右僧慧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