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一卷目錄

 建昌五衛部彙考一

  建昌五衛建置沿革考

  建昌五衛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建昌五衛星野考

  建昌五衛山川考

  建昌五衛城池考

  建昌五衛關梁考

  建昌五衛公署考

  建昌五衛學校考

  建昌五衛賦役考

  建昌五衛風俗考

  建昌五衛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一卷

建昌五衛部彙考一

建昌五衛建置沿革考     總志

五衛總

《禹貢》梁州之境。本西南彝邛都地。漢武帝置越嶲郡,領邛都等縣。晉徙郡治會無縣。宋因之,齊名㺐郡。後周置嚴州。隋改西寧州,後復為嶲州,治越嶲縣。大業初,改越嶲郡。至德初,沒于吐番。貞元中收復。太和中,徙治臺登縣。懿宗時,為蒙詔所據,改此城名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元至元間,置建昌路,又立羅羅斯「宣慰司以統之,隸四川行省,尋改隸雲南行省。明洪武中,罷宣慰司,置建昌衛,隸四川都司。改建昌路為府,隸四川布政司。後廢府,改建昌衛為軍民指揮使司」 ,尋置行都司,領衛六,千戶所十一。

皇清改軍為民,凡衛所俱設武職流官軍戶皆為民。

戶。今行都司改設總鎮府。至建昌等衛、各改設守備。禮州等千戶所,各改設千總。俱屬建昌監理廳管轄

建昌衛

漢越嶲郡地。明置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禮州、德昌、打沖河四千戶所,昌州威龍、普濟三長官司。

皇清改設建昌衛守備一守禦;禮州所千總一守禦。

打沖河中前千總一,守禦德昌千總一,守禦左所千總一,守禦右所千總一。其建昌前衛,今裁會川衛

漢越嶲會無縣地。晉、宋仍之。齊屬㺐郡。後周屬亮善郡。隋屬嶲州。唐為會川縣。南詔置會川都督府。宋屬大理,為會川府。元為會川路,隸羅羅司。明為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迷易千戶所。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迷易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守禦右所千總一

鹽井衛

漢定莋縣,晉仍之。齊屬㺐縣。唐置昆明縣,屬嶲州。南詔為香城郡。宋為賀頭甸部,屬大理國。元為落蘭部。至元中,于黑白鹽井置柏興府、閏鹽縣,隸羅羅斯宣慰司。明初,改「柏興千戶所,隸建昌。後為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打沖河千戶所馬喇長官司。」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中左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

寧番衛

漢邛都國地。隋屬嶲州。唐因之。蒙氏隸建昌府。元為蘇州,屬建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二十三年,立蘇州衛。二十七年改寧番衛,領守禦冕山橋千戶所。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冕山所千總一、守禦中所千

總一

越嶲衛

漢為越嶲郡邛都闡縣地。後周置邛部縣。隋罷郡,以縣屬嶲州。唐因之,蒙氏為建昌府所屬邛部川。元中統間,立邛部川安撫招討使。至元中,改為邛部州,隸建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中,改為邛部軍民州,尋廢。州始置越嶲衛軍民指揮使司,領邛部長官司。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鎮西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