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卷目錄

 遵義府部藝文一

  敬陳播地善後事宜疏   明李化龍

  平播疏           前人

  西南平播碑         蹇達

  西南平播碑記       陶望齡

 遵義府部藝文二

  錦屏山暮景       宋喻汝礪

 遵義府部紀事

 遵義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卷

遵義府部藝文一

《敬陳播地善後事宜疏》
明·李化龍

查該州地鄰三省,然楚止偏橋,路通一線,蜀與黔蓋 無所不接壤。夫蜀無藉於播,黔瘠壤也,若乘此時而 割播地以附黔,則於蜀無損,於黔有裨。且臣等別疏 又請以楚之四衛並割附之。從此黔省幅𢄙得與十 二省比長絜大,甚為長便。但盡屬之黔,則地方千里, 諸凡締造勞費尚多,亦黔所不能堪。因議設為二府, 分隸黔、蜀,庶建邦啟土,各自經營,成聚成都,指顧可 就。皇上廓清之績,既已盡被於三藩;而帡幪之仁,又 復再造於黔土矣。除寬脅從、徹兵馬、招流移、厚賑恤、 抑兼併、靖橫恣等項,凡明旨所叮嚀而兵部所條議 者,俱已陸續舉行。尚有後開款目,謹集眾思,列為十 二事呈覽。

一、復郡縣「播州南極牂牁,西連僰道,東西廣一千二 百二十里,南北袤一千四十里。漢、唐故為郡縣,在川、 貴之間,一都會也。至唐乾符間,陷於南詔,楊端取而 據之。今逆酋既平,相應改土復流,以變彝俗。及照播 州白田壩沃壤數百里,即播州遵義縣故地,當復府 治,設縣附焉。桐梓當綦南之衝,走川、貴道也。舊為夜 郎縣故地,當復一縣。望草,南接婺、思,北達真、涪,為綏 陽縣故地,當復一縣。仁懷濱播、枕永,襟合帶瀘,為懷 陽縣故地,當復一縣。真州即古珍州。川原平衍,商販 周遊,應復一州。以上俱隸川省統轄。黃平為川、貴要 區,舊設撫苗通判一員,列御重慶,駐鎮彼中,與播勢 相控馭,並為重地,應設一府。湄潭、龍泉地里廣邈,各 應建設一縣;甕水、重安合設一縣;餘慶、白泥合設一 縣;并草塘、容山二司應割隸各縣。以上地方,去黔甚 邇,相應改隸貴州統轄。」總計增府二州一、縣八。蓋亂 流初殄,地闊人稀,姑建數城,以為繫屬,以後地闢民 聚,無妨增設。其二府治與附郭縣分正佐首領,各應 照例全設外,州縣正佐首領俱應量減

一、設屯衛:「播州地方千里,山川險惡,彝漢雜居,又逼 鄰二大土司,時有啟疆之志。必須設官軍,建屯衛,以 明居重馭輕之勢。應設一衛於白田壩,與府同城。指 揮使一員,同知二員,僉事二員,鎮撫一員,經歷一員, 知事一員。所屬前、後、中、左、右五所,每所正千戶一員, 副千戶一員,百戶四員,所軍各一千,共五千。衛所官 於從征有功者酌量陞授,不足者於鄰近願入者調 取移實之。其邊隅逼鄰土司地方,各設屯田,每軍照 祖制二十四畝,再加六畝,為冬衣布花之費,其三十 畝即自種自食,不必納糧於官,又復領出,紛紛滋弊。 各開屯處,除養屯兵之外,餘田仍照民地起科,上納 本折,於各州縣,為衛官俸廩及不時」軍興之用,每年 孟冬、仲冬、孟春、仲春農隙,各屯官時加操練。又以十 月二月望日,齊赴兵備道大操三日,驗其武藝,較其 強弱,而明賞罰焉。老弱者汰之一屯老弱者多,並革 其官軍田,即另募壯丁補伍,庶軍得實用。異時即募 兵散盡,此五千軍與主兵三千,自有八千可用之兵 矣。

一設兵備。播地三面環彝,干戈甫戢,當此經綸草昧 之始,設立有司,可以招撫流亡,或未能長駕遠馭而 圖久安。布置將領,可以備禦倉卒,或易於生事徼功 而開邊釁。欲以內修戎備,外攝彝心,整肅諸方,礱服 眾志,為地方長久之計。必設分巡兼兵備官一員,於 播州白田壩新建府城駐劄,專一整飭新復郡縣,并 重慶衛「忠、黔二所,永寧、酉陽、石砫、平邑等土司兵務, 兼理有司錢糧獄訟。其重慶府巴縣、綦江、南川、涪州、 武隆、彭水切鄰地方,悉聽管轄,以便行事。黃平新設 一府四縣,雖割屬貴州,但人心初附,田土比連,與貴 州水西宣慰司並聽兼制。」

一、設將領。播淪於彝,閱八百餘年,風俗獷悍,法令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