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2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三十九卷目錄

 遵義府部彙考

  遵義府建置沿革考

  遵義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遵義府星野考

  遵義府山川考

  遵義府城池考

  遵義府關梁考

  遵義府公署考

  遵義府學校考

  遵義府賦役考

  遵義府風俗考

  遵義府祠廟考寺觀附

  遵義府驛遞考

  遵義府兵制考

  遵義府物產考

  遵義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六百三十九卷

遵義府部彙考

遵義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古蠻彝境。周秦時為夜郎、且蘭地,本西南彝國。漢元鼎中,且蘭君反,發兵平之,置縣,屬牂牁郡。晉、隋因之。唐分牂牁北界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邾施、釋燕六縣。後復改為播州,置遵義縣,後改播州郡。乾元初,復為播州,隸黔中郡。乾符中,陷於南詔,命楊端復之。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大觀中,楊文貴以其地內附,置遵義軍於白綿堡,領播川、瑯川、帶水三縣。宣和中,州廢為播川縣,隸南平軍。淳熙中,遷至沐家川,即今地。開禧間,復珍州、遵義軍。端平間廢軍,州仍改為播川,置沿邊安撫司,屬夔路,隸四川制置司。元至元間,改為鼎山縣,隸播州,尋改為沿邊安撫司,黃平等十一長官司屬焉,隸湖廣行省。明玉珍增餘慶州,割南平綦江長官司為綦江縣。明洪武初,為播州宣慰司,後陞宣慰使司,領播州、餘慶、白泥、容山、真州、重安長官司六,草塘、黃平安撫司二。萬曆二十八年,宣慰楊應龍叛,總督李化龍調土、漢併陝、浙兵平之,始改土設流,以容山、黃平、白泥壅水重安、餘慶、草塘等地為「平越府」 ,隸貴州。以播州宣慰司、真州等地置「遵義軍民府」 ,領州一,縣四。

皇清因之。

遵義縣:附郭。

漢,古夜郎、且蘭地,後平為縣。晉、隋俱因之。唐置郎州,後改播州遵義縣。宋為播州安撫司,屬夔路。元因之。明改播州宣慰使司。平播,改置今縣編戶一十三里,為遵義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桐梓縣

周秦為夜郎地。魏晉俱因之。唐為溱州。宋改播川縣。元改鼎山縣。明平播,改今名編戶七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綏陽縣

周屬牂牁郡,後屬思州。秦、晉、魏俱因之。唐置彝州、郎州,後改播州。宋置遵義軍,後改播川縣,屬四川制置。元屬播州,為偽夏竊據。明平播,改今縣,編戶四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真安州

周楚威王伐夜郎,植《牂牁》以繫舟。後滅夜郎,因名牂牁,並以名江。漢置夜郎縣,魏晉俱因之。唐為樂義縣,尋改舞州,又改鶴州、珍州。宋改西高州。元初為珍州,後改真州。明平播,改今名,編戶四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仁懷縣

周且蘭旁地屬牂牁郡,後《倏彝》倏縣。唐沒於南詔,楊端復之,屬播州。宋、元因之。後為偽夏竊據。明平播,改今縣,編戶六里,隸遵義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