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六堰,由東北向西流入河,延袤數十里,沿河田地,頗多糧課。是係增堤設障,誠為急務。「通泉」 堰 久塌,萬曆三十六年,知州譚天相捐金修築,水利始通,百姓永賴。

林家堰   、蘇家堰   、毛家堰。

「野人堰   。」 「白蓮堰   。」 《長老堰》。

欄江堰   。灌溪堰   。豬母堰。

鍋底堰   、土門堰   、三條堰。

斜江堰   、鐵樁堰   、三稜堰。

清平堰   、安樂堰。

大邑縣

頭堰    、二堰    、三堰。

邛州城池考      州縣志合載

本州

邛州城池 ,自漢末公孫述築土為之,至明成化十九年,知縣姚奏允改縣為州,增築土城。正德十六年,僉事盧翊、知州李廷詔改築。高二丈,厚八尺,周一千四百二十三丈,約九里七分,三千七百,垛口用石包砌,壘結完固,為門四:東門上樓三間,扁曰「東望錦城」,有月城障之。南門上樓三間,扁曰「南挹蒙蔡。」西門上樓三間,扁曰「西寧番猓。」北門上樓三間,扁曰「北跨鶴霧。」後知州吳祥修補。東南城角上建聚奎樓,城外鑿壕,闊一丈五尺,城內東有小溝,引水繞城。按《總志》:姚築土城,周一千四百十丈,高一丈五尺,屬縣。

大邑縣城池 ,自明正統「初知縣馮泰築土城,周八里,高一丈二尺,闊八尺。正德中,僉事盧翊、《包石》、知縣孔完開拓補修,外環以壕。」

蒲江縣城池 自明天順間知縣熊祥築土城,周圍里許,計一千四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闊九尺。東南臨河,開四門。正德間,僉事盧翊包城以石,外環以壕。按《總志》:「天順熊祥築土城,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一丈二尺,闊九尺。」

邛州關梁考      州縣志合載

本州

夾門關 在州南六十里,兩山夾岸如門,關以西則土漢接壤,關以外則彝獠甚近,故設有巡檢,統弓兵以戍守之。

火井關 在州西六十里,今裁。按:先夾門、火井二關俱設巡檢,後汰去一員。以夾門巡檢往來火井譏察,冊籍雖存,訓練少弛,脫或有警,將安賴焉?況平樂地方與乾溪等處,又彝獠出沒之所,近歲弓兵議汰者過半矣。

飛虹橋 在州東。有飛虹石,故名。

盡忠橋 在州治,楊吏部改修。一名「玉虹橋。」 天官橋 ,有坊,在州東。

高橋 在州東

永濟橋 在州西一里

廣濟橋 在州西二里

鶴松橋 在州西。胡商人重修,一名「壽松橋。」 平川橋 ,在州北。

泉水橋 在州北

拱辰橋 在州北,水衝毀。

駟馬橋 又名「司馬橋」 ,在州北,今毀。

漁橋 在州南,即今「玉帶橋。」

雙橋    、聖化橋   、積善橋。

白鶴橋   、文明橋 俱在州治內。

五家渡 在州東三十里。

南河渡   。斜江渡   。臨溪渡。

大邑縣

九皋橋   金剛橋   安樂橋 《州、縣》

《志》
俱未詳所在

蒲江縣

鐵溪橋   。迎恩橋   。黃帽溪橋。觀音橋   。鶴仙橋 《州縣志》俱未詳所在。橫山渡   。臨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