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八卷目錄

 嘉定州部彙考二

  嘉定州城池考

  嘉定州關梁考

  嘉定州公署考

  嘉定州學校考

職方典第六百二十八卷

嘉定州部彙考二

嘉定州城池考        州志

本州

嘉定州城池 ,石城,週一千七百丈,門十:曰「三江」 ,後為「會江」 、曰「覲陽」 ,後為「涵春」 、曰「定波」 ,後為「福泉」 、曰「拱辰」 ,曰「北上」 ,後為「迎恩」 、曰「瞻峨」 、曰「來薰」 、曰「望洋」 、曰「育賢」 、曰「崇明」 ,後為「麗正。」 門各有樓,樓名各如其門,新名如「福泉」 、「迎恩」 俗而麗正僭,宜仍其舊。定波樓,己酉燬於火,李侯釆重建,東、南二門濱水,成、弘間屢築屢頹。正德十三年,知州胡侯準深固其基,而厚疊以石,堅緻完密,屹然金湯。今近百年,奈西水暴悍,而東城一帶,又為內水浸灌,時有傾塌,而補葺之,竟不如胡侯所修之堅矣。胡侯城東南即調去。至嘉靖三十三年,李侯輔乃城西北。按《總志》:「城西北倚山,南東臨河,水齧城壞。正統中,知州段鑑,成化間魏翰捍以石堤。」 正德中,胡準復掘地深八尺,砌石厚如之,編柏為柵,以附石。東。城高十有四尺,南一丈六尺,周二千餘丈。

皇清康熙四年,上南道張能鱗、知州高仰崑重修。

屬縣

峨眉縣城池 :「縣舊為土城,週圍八里,高一丈,外環以壕。明正德七年,僉事羅翊督知縣趙鉞,易以石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各建以樓,依舊池濬深三尺,闊五尺,引水以灌民田。十一年,知縣吳廷璧增修,週圍共五百四十一丈,高一丈八尺。嘉靖十九年,知縣崔炯以江石漫牆面,可通游覽,於南北兩隅復增二門,東為」 文昌門,南為瞻峨門,西為武振門,北為觀澗門。南門之東有新南門,又名迎薰門。西門之北有拱辰門。原俱有城樓,今皆廢燬,僅存地址。按李膺《益州記》云:「隋開皇九年,立峨眉縣,以山為名。縣在南安之西,峨山之東。唐乾元間,獠叛,移就峨眉觀東。」 則今之城基,自唐時始矣。明趙、吳兩令建築,自明末至今,疊經劫火,兼之山水不時暴發,傾圮將盡。今於

皇清康熙乙丑歲,知縣房星著奉行估修。按《總志》是。

僉事盧翊督趙鉞建築。正德十二年知縣吳廷璧修。

洪雅縣城池 ,成化十九年,知縣王讓初築土為之,週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三尺。門六:東曰「賓暘」 ,南曰「受熏」 ,西曰「慶成」 ,北曰「拱辰。」 縣前曰《絃歌聲教》,學前曰「太和元氣。」 正德八年,知縣楊琪始易以石,屢經水嚙。天啟三年,知縣陝嗣宗採石增修,經獻寇傾燬。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李果增修,崇堅綿亙,易其額。《東》

曰「大生」 ,南曰迎熏,西曰懷美,北曰「承恩。」 縣前曰觀成,學前曰「連雲。」 按《總志》,正德間知縣楊麒重築,包以石。萬曆中,知縣聞道立增修,週一千一百丈,高二丈二尺,外環以壕。

峽江縣城池 ,「建邑以來,歷皆土坏,上覆以瓦。至明天順中,縣令郭奇始為磚牆。成化間,主簿費麒砌門覆樓。正德中,縣令楊潤補葺之,僉事盧翊始令用石包砌,增堞崇二丈,延九百丈有奇。自崇禎甲申歲張獻忠據蜀後,以蜀人不服,必欲屠盡而後他往。丙戌春,分兵四出,賊一支抵峽,甫六日而城郭宮室焚燬殆」 盡矣。又將城垣雉堞拆毀之後。以

《皇清》大師臨北,獻賊授首,餘孽乃遁去,城毀近十八。

年,縣令劉際亨於康熙二年來任,次年即行修理,建立門樓,越二載工成,而邑制重新矣。後又為江水所潰,崩塌數處,縣令孫調鼎又重葺之,尚未完固。今奉修築,力加培護,自能垂久。至於池在西南城下者,即青衣江之分流,至城南而注為潭,土人呼曰「縣沱」 ,下流即為三堰,實資灌溉焉。其北城以東,又即八堰之水,環繞而下,因以為池,所缺者止西北一小隅及東南十數丈耳。昔曾決土為壕,今復淤,而諸堰之經流則終古不變焉。按《城圖》,長圓而中直,名曰「半月。」 臨江為門有五:東曰東暉門,今為迎恩門;南曰南安門,今為披薰門;西曰西成門,今為賓峨門;北曰